《出埃及記:天地王者》 聖經電影回來了!
「聖經電影」曾經在 50、60 年代紅極一時,《聖袍千秋》(The Robe, 1953)、《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 1956)、《賓漢》(Ben-Hur, 1959)、《萬世流芳》(Greatest Story Ever Told, 1965)這些老作品豎立了崇高的影史地位。緊接而來的是美國的世俗主義,自此好萊塢流行了一整個世代的英雄、科幻、漫畫電影。到了 2014 年,各家片商不約而同推出以聖經人物或故事為主題的大製作,甚至許多基督教媒體宣稱今年是「好萊塢聖經年」,各家片商出動最新的技術、最知名的影星,讓家喻戶曉的聖經故事再次熱絡,不論是《上帝之子》(Son of God)、《挪亞方舟》(Noah)到年底上映的《出埃及記:天地王者》(Exodus: Gods and Kings),每一部作品都令人十分期待。
但我們必須承認的是,《出埃及記:天地王者》儘管有了大導演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巨星克里斯汀貝爾(Christian Bale)、以及足以立下影史新里程碑的視覺效果加持,上映至今的評價反而令人錯愕。多數人仍認為,這位曾經以《異形》、《銀翼殺手》、《神鬼戰士》轟動世界的名導這回似乎是馬失前蹄、有失水準。的確,本片不但在基督教相對不興盛的亞洲地區收到不少噓聲,片中貶抑黑人的聖經故事觀也在歐美國家引發騷動,網友們在網路上筆戰關於基督教義或是人類基因學的問題,社群網站上也有抵制的活動出現。不過與其草率地認定導演跟編劇要負全部的輿論責任,我們不妨好好解讀這部被形容成是「史詩級長度的單薄劇情片」──而其問題的核心點就在於,雷利史考特究竟想讓觀眾看到什麼?
雷利史考特究竟想讓我們看見什麼?為何曾在《異形》中展現終極驚悚的超時代描繪手法在《出》片不復出現,只讓觀眾感到疲累,甚至頻頻確認時間?同時,當年初的《上帝之子》聚焦在耶穌的魅力上,飾演耶穌的葡萄牙影星迪歐哥莫加多(Diogo Morgado)被稱作「電影史上最帥耶穌」;而《挪亞方舟》以重量級卡司、經典好萊塢式的情節重現歷史,讓觀眾感到驚奇、耳目一新,反觀「蝙蝠俠」克里斯汀貝爾在本片之中擔任男主角,反像是個不得教練疼愛的板凳球員,沒太多機會坐下來好好跟觀眾搏感情?而《異形》中擔任女主角的雪歌妮薇佛,在本片淪為一個過氣的壞心婆婆,也幾無發揮演技的機會。甚至連在「上帝之山」上焚而不燬的神聖荊棘,都被拍成是遠處一團詭異的渺小火焰。於是我們要問:雷利史考特的這部聖經電影想給我們看到的,究竟是什麼?
《出埃及記:天地王者》平鋪直敘、紮紮實實地將摩西五經中的《出埃及記》描繪一遍,從埃及到迦南、從貴族王室到曠野牧羊人。在這浩大的故事裡,較熟悉摩西故事的觀眾一定會疑問到:那些不可或缺的經典橋段到哪裡去了?以 1956 年的電影《十誡》為例,當年摩西「擲杖成蛇」、「化河為血」的經典片段竟然沒有在本片中重現;更過分的是,我們甚至沒看到《十》片高潮處摩西「高舉雙手分開紅海」的特寫鏡頭(要知道這很可能是非基督教觀眾進場前唯一會期待的電影片段)。以上的聖經橋段,雷利史考特通通放棄了。筆者認為,雷利史考特在《出》片中的核心理念遠遠比其它今年類似影片處理的,諸如耶穌的魅力、神蹟的視覺奇觀等事項更為抽象也高難度,他選擇用 150 分鍾的片長來詮釋、營造的不是任何英雄,導演選擇把珍貴的時間拿來鋪陳比摩西還要重要的角色:聖經中的上帝。
克里斯汀貝爾以精湛的演技達成一個極艱難的任務──當個電影的主角,卻不是故事的主角。觀眾不難發現本片的主角摩西並不是個萬能超人,而是個掛念自己身世並渴望與上帝對話的迷惘領袖。而他渴望對話的上帝在本片中竟以小孩的形象出現。同時,不只上帝親自指點摩西的片段,本片的每一個細節都緊扣著這位以小孩形象現身的上帝本人:例如摩西把親生孩子革舜看成了是上帝、時時刻刻祈禱祂現身說法、甚至是對著空氣破口大罵。而在聖經《出埃及記》的經文之中,耶和華也曾向摩西說道:「我叫你存立,是要向你顯我的大能,並要使我的名傳遍天下。」(《出埃及記》第 9 章第 16 節)。聖經裡的上帝自信滿滿、富有情緒、絕非只是天上一道模糊的靈異聲音。也就是說,《出埃及記》的主角本來就是耶和華而非摩西,由此看來,那位鮮少現身卻受眾人仰望的上帝應是本片的主角。
了解上帝才是本片的敘事核心後,便能發現導演選擇一位小孩而不是電影明星來擔任上帝真的是極度天才的選擇。導演重現了攝人的災難情節、美麗的埃及河畔與凡人們心碎的生死離別,這麼沉重的無常卻被一位稚氣未熟的小孩操弄手中,這是天與地的巨大反差。本片中的上帝極富個性、容易憤慨、不耐煩、甚至會耍脾氣,如果這個角色由另一位好萊塢明星飾演,觀眾必定會將上帝與該演員的演技、特色做連結,進而讓本片費神鋪述的上帝形象大打折扣,反之,一位如白紙般純潔的孩童卻有大大加分的效果。
至於雷利史考特如此選擇的理由,可以參考近日他接受全球音樂電視台(MTV)專訪時對於批評所開的玩笑:「Fuck you very much.(去你們的)」。儘管聽起來有些自負,英國《連線》(Wired)雜誌甚至建議雷利史考特收山回去拍電視秀就好,但正是這樣一位大導演,一位不再需要為資源以及票房擔心的導演,才能放手以這個沒有人敢拍的視角在大銀幕上詮釋聖經故事。
但不可否認的,當《出埃及記》獨特的描寫手法遇到好萊塢商業電影的主流敘事框架,難免讓導演呈現出顧此失彼的尷尬與失衡,反而削弱了導演設計的獨特視角的力道,例如摩西與妻子互動儘管令人印象深刻,卻與電影本身難以連結;又例如在舊約中摩西其實是在 40 年後而非 9 年後重回埃及,容貌不改的摩西容易讓觀眾忽略這段漫長的流放歲月,在 1956 年的《十誡》中,摩西從輕狂的男人蛻變為睿智的長者,相較之下,電影裡克里斯汀貝爾卻只是容貌更凌亂了一些。這些情節容易使得觀眾期待看到一部節奏強烈的傳統商業片,而不是去細究片中的蛛絲馬跡,因此也容易忽略導演試圖傳達的概念。
《出埃及記:天地王者》雖然被評價為過度沉悶,在 IMDb 上的評價也普普通通,但本片演員表現十分精采,屢次有打動人心的真情演出;被多次提及的電影效果也相當值得一看。細細消化本片內涵後,儘管走出電影院的觀眾未必會給予導演最高的評價,但或許仍能成為下一次走進電影院支持雷利史考特新片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