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愛情的遺跡:</br>專訪《愛情多年後回來》導演利查泰米提古
《愛情多年後回來》(Concrete Clouds)是利查泰米堤古(Lee Chatametikool)的首部導演作品。他一直以來都擔任剪接師,並與大導演阿比查邦維持長期合作關係。問到是否想過能早一點拍自己的作品時,他笑著說其實很慶幸自己等待了這些年,因為雖然很早之前就有拍這部片的想法,但當時自己才二十幾歲,還沒有足夠的歷練去揣一個三十歲男人的心境,而在工作十年的歷練之後,培養出洞察世事的眼光,才能實現自己的創作。
本片故事主軸環繞一對兄弟,打破單線敘事,以兩段平行情節展開,勾勒出不同年齡階段的愛情,相互映照彼此面對社會現實的無奈。18歲的弟弟尼克正值青春,生命看似充滿各種可能,但成長的進程推著他不斷往前,與鄰家女孩初萌芽的戀情因環境差距也只能放棄,被迫走向不可知的未來。而這一切正是哥哥十二年前的寫照,如今30歲的哥哥麥特,是在美國工作的外匯交易員,當年為了出國留學而與青梅竹馬的戀人分離,現在雖有穩定的婚姻與事業,卻無法安於當下,仍不時望向過去。導演設定兄弟倆人十二歲差距,是為了標示出泰國社會的兩個轉捩點:1985年的經濟發展與1997年的金融風暴。故事的時間發生在1997年,也是那一年導演剛從美國回到曼谷,當時他看到許多荒廢的建築物,受到金融風暴的影響而無法完工,給了他創作靈感,想去捕捉這種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同時與個人從成長過程並行。這些未完成的建築物,就像是青春愛情的遺跡,殘存過去那段時間的美好記憶。相隔十二年,再次重遊舊地,企圖找回當年的自己,與昔日戀人莎再續前緣。卻發現一切早已時移事往,即便透過弟弟的故事線讓那段歷史再度重演,但卻沒能改變最後的結局。
片頭引用米蘭昆德拉的《笑忘書》所言:「人們以為改變過去,就能夠成為未來的主宰。」導演解釋其實人往往只是為了逃避現況而陷入對過去美好的想像,就像麥特始終活在過去,卻看不到眼前的現實。他幻想著與依舊美麗動人的莎重溫舊日時光,卻不知外表光鮮的她,實際上債台高築,夜裏獨自在即將查封的空屋裡無助地徘徊。「對我而言,接受現狀,向前邁進,未來才能有所改變。」麥特在過去與現在,兩種文化與身份之間漂流,處在不確定的狀態,找不到歸屬。如此角色特質使得Ananda成為男主角的不二人選,擁有一半美國一半泰國血統的他,能說流利英語,以及他的迷人偶像特質,特別能夠突顯本片想要談的表面與內在衝突。但不僅如此,導演最讚賞Ananda勇於嘗試與以往不同的表演方式,成功地深入角色內心,詮釋那擺盪在不同國家、文化與身份的複雜處境。同時,在男主角身上,有著屬於利查泰米提古個人的情感投射,在成長過程曾有過的認同危機,不斷往返在泰國與美國之間,卻發現放不下過去,也走不到未來。導演也說道很矛盾的是,當他在泰國的時候,對所生長環境並不感興趣,反而到了美國念大學之後,才真正的開始認識泰國的文化歷史,閱讀自己家鄉的文學作品。如他所說:「直到身居異鄉,才意識到自己的身份所在。」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離開過泰國,也不會找到自我認同,以及那份對所生長土地的歸屬感。
而利查泰米提古對所處環境的關懷,也來自這份深刻的反思,他提到自己是在都市長大的小孩,要不是因為跟著導演阿比查邦,有機會去叢林拍片,自己對都市以外的生活,並不是那麼熟悉。但也因此自己對於描繪都市的電影特別感興趣,如台灣新電影時期導演楊德昌的《恐怖份子》,就特別令他印象深刻。這部片裡的許多鏡頭都將人放置各種不同室內空間形成的框框裡,反映都會生活的一景,與個人受困其中的處境。除了空間之外,也探索音樂形式,涉及多向度的城市議題,片中穿插九十年代的音樂錄影帶,除了標示導演成長記憶之外,也是對消費文化與媒體再現本身的省思。片中包括電視廣告、MV 片段的滲入,使觀眾不斷接收影像的同時,也意識到影像營造的虛幻。
另一方面,利用影像與聲音的拼貼,打破完整封閉的敘事,形成一種斷裂的結構,來反映角色的層次,與其對應外在環境衝擊的感受。並且,特意以流行音樂影像等較為抽象的元素,來對比政治與經濟的物質現實,使觀眾在現實與虛幻兩個層面來回地穿梭,一下面對真實世界的難題,而一下又墜入愛情想像。利查泰米提古對電影形式的思考,受到俄國形式主義的影響,相信事物衝突變動的本質,有如剪接的技巧,也正是捕捉這種特性的藝術形式。他特別提到俄國早期導演Dziga Vertov 的剪接觀念,認為電影裡永恆變幻的真實,存在個別鏡頭之間衝突的辯證關係。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愛情多年後回來》除了有著對社會層面的反思,也是對電影這個媒介本身深具潛力的美學探索,提供了一種記憶的方式,賦予移動與改變時間與空間的能力,將那曾經怦然心動的痕跡,化作永存心底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