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專業的社會實踐:社會公義獎頒獎典禮實錄

431
2013-10-28

「社會公義獎`為北市文化局補助民間團體獨立舉辦,為台北電影節會外賽,已經邁入第三屆。今年頒獎典禮於世新大學熱鬧舉辦,開場由主辦單位「自主勞工聯盟」監察長陳德亮致辭,揭示社會公義真正的精神並不在於多數人的利益,而是看見少數弱勢的困境。他更希望推廣對社會問題有結構性認識的影片,以促進社會正義的實現。接下來,典禮主持人許勝欽介紹了11部入圍影片,以及由教育部青年署所補助的青年團隊針對每一部入圍導演的專訪,除了於新竹影像博物館放映影片,專訪更是為了讓導演的創作理念與關懷議題更被凸顯出來。複選則是由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秘書長羅德水老師、電影輔導金、金穗獎、金馬獎評審李泳泉老師,以及曾任金鼎獎、金視獎評審、台大社會系李明璁老師,共同選出得獎影片《排灣人撒古流:十五年後》與《狀況排除》。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頒獎給張京霖。
李泳泉頒獎給撒古流團隊。

社會公義在對土地的堅持裡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致詞。

評審主席李泳泉老師表示《排》透過藝術家與行動家撒古流,呈現出排灣族的過去與現在、政府跟部落、部落與部落之間的各種折衝與衝突過程。陳若菲導演能在有限片長裡細緻地呈現影響排灣族文化傳承的各種複雜的歷史與結構問題,深受評審們青睞。至於《狀》,不僅結構緊湊、影片技巧純熟,更重要的是詹京霖導演將觸角深進我們身邊大家都該感同身受的深刻問題,捨棄海角七號賣座以來台灣電影庸俗化、表象化風格,令人耳目一新。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除了在致詞中肯定以實際行動關懷社會議題的兩位得獎者,也強調世新大學的辦學特色就是對社會有較多的互動和關懷,並勉勵在場的學生迎頭趕上本次獲獎廣電所校友詹京霖。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獎座設計者艸執法基於這兩部得獎作品的在地性與實踐性,特別以「根著土地的堅持」為創意發想:底台由壓克力台座支撐,以傾斜的切面象徵社會的不平;上頭承載的沙土模型,一方面象徵影像創作者走過即會挾帶著的在地情感,另一方面也象徵公義實踐是為了在搖搖欲墜的社會斜面上保持平衡。

愛有條件 也有極限

頒獎典禮後,由世新社發所陳政亮老師主持映後座談會,與兩位得獎導演一起討論影像中的社會發展。陳若菲導演表示得獎很意外但很開心,之所以拍攝《排》是相信唯有探討過去,認識現在,才能影響未來。而選擇這樣的題材是希望透過撒古流走出的道路,向族人傳遞原住民文化的正面價值;另一方面,也希望讓觀眾們思考看待他者,以及建立族群的主體性等問題。導演深刻的社會關懷也展現對八八風災重建政策的批判上,其認為目前對原住民的補助只關注生存,看不見文化與願景,就是「所謂的助人都面臨階級的困境」,如果不夠瞭解原住民文化,善意也會帶來傷害。導演舉例,建造一個村落並補助原住民一戶一棟新房舍,對漢人來說也許真如馬總統形容得如普羅旺斯一般美好,但是對原住民來說就可能會感覺被囚禁住了,「得到了一棟房子,卻失去了整座獵場」,失去了能自由自在生活著的條件。這就是撒古流努力的方向,他希望族人的文化能一棒接著一棒,永遠地傳承下去。如同此片的英文片名,the condition of love,政府的愛有條件,撒古流能不能如願地愛他的部落,也有條件與極限。導演認為撒古流個人的成功或失敗已不是重點,重要的反而是那些導致失敗的各種原因有沒有被看見,進而影響未來。

回歸自身 更見深刻

有別於陳若菲導演侃侃訴說片中的文化關懷與價值選擇,詹京霖導演表示自己反而很怕影片在闡述某種價值,「我就是拍我看到的東西,如此而已」。導演刻意選擇不直接陳述社會議題,而將一切回歸周遭生活與自身。例如:當兵時,在一次保護元首的任務中,導演沒有在第一時間上前抓住抗議份子。這數秒的猶疑一直放在導演的內心深處,最終變成這部片的發想來源;選擇農民運動作為故事背景則與導演父親的半個農夫身份有關,以及闖進大埔農田的怪手帶給導演的震撼;至於貫穿全片疏離、緊張又彼此牽絆的父子關係,某種程度也與導演與父親之間難以言說的複雜情感相關。或許和導演的反骨性格也有點關係,「我本來就對被體制壓迫的人比較有興趣」。

無論是陳若菲導演深入偏遠的原住民部落,還是像詹京霖導演回歸自身困惑,以及其他九部入圍的優秀電影,這些電影都試圖回答在今日複雜的社會現實下的各種難題。社會公義獎系列活動的計,是希望讓影像最終能成為一種社會實踐,在搖搖欲墜的現實斜面上維持基本的平衡,甚至能催生出更進步的公民意識,以及更正義、美好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