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紀錄片提案會議——專訪公視國際部經理林樂群
「亞洲紀錄片提案會議」(The Asian Pitch, TAP),由NHK於2007年發起,韓國公視KBS與新加坡國家電視台新傳媒Media Corp共同參與。運作模式為每年12月到4月對全亞洲公開徵求提案,經過初選與複選後(由成員單位進行選拔),獲選者可獲得八萬美金左右的製作費,於一年的時間,完成提案作品。完成影片將由Media Corp負責國際市場行銷,並在成員電視台上播放。台灣公視於2013年正式加入TAP,與NHK,KBS,與 Media Corp共同推廣亞洲觀點紀錄片。今年TAP徵件於2013年4月30日截止。
公視經理林樂群先生指出,NHK當初發起TAP的原因,主要是著眼於許多亞洲紀錄片,是由西方人拍攝製作。TAP希望鼓勵亞洲人以自己的觀點,詮釋自身的文化,同時介紹給世界。NHK邀請KBS與Media Corp一同合作出資,每個單位基本上負責一位導演,製作費為八至十萬美金,每個電視台指派監製,與獲選的紀錄片工作者合作完成影片。台灣公視加入TAP後,Media Corp轉為秘書處與國際行銷,最後獲選的提案基本上仍將維持在三件。
林經理也指出,近年來,歐美國家開始在亞洲主辦紀錄片提案大會,一方面節省成本(西方人到亞洲拍紀錄片費用較高),一方面也因應亞洲的崛起。於是2010年分別有Crossing Borders與Asian Side of the Doc在亞洲開辦,並於亞洲不同城市舉行提案大會。多數的亞洲紀錄片工作者都仍在摸索這種提案模式,思考如何將在地的案子國際化。日本過去是自給自足的市場,日本的紀錄片工作者基本上可以不用與國外往來,也開始舉辦自己的紀錄片提案會。一方面出於本國經濟不景氣,又眼見韓國影視外銷的成功,所以也終於意識到自己必須走出去,於是在前年開始舉辦「東京紀錄片提案會」(Tokyo TV Forum)。台灣CNEX舉辦的提案大會,提供很好的平台給創作者與投資方,公視也希望透過參與TAP,推廣國際提案的工作模式,協助台灣紀錄片工作者,讓他們作品有機會被更多人看到。他也提到,台灣的紀錄片工作者如果有意願參與TAP,可以主動與《記錄觀點》連絡,公視會盡量給予協助。
然而,創作者面對國際提案與國內提案,議題的選取是否該因此有所特別考慮?林經理首先提到,國際化並非必要,但是有兩個因素是國際化實際的效果,第一,讓更多觀眾看到影片,擴大影片的影響力,第二,預算相對而言較充裕。題材部分,經理認為,題材一定在某個地方發生,所有的題材必定是在地題材,並且每個故事都是關於人的故事,而被攝者一定住在某個地方,必定是個在地故事(local story)。講台灣的故事,就要思考,如何讓身處各地的人,都被故事吸引,於是,在地故事則必須具有某個普世價值,以此普世價值,作為敘事的制高點。林經理舉例,公視國際部每年會製作兩到三部國際合資的影片,比如《司馬庫斯》,或是《返家八千里─黑面琵鷺的故事》。這兩部影片都有國際的發行商代理,也有十幾二十個國家購買影片。《司馬庫斯》是台灣的故事,而林經理將《司馬庫斯》定位在原住民的傳統智慧以及環境永續的議題上。環境永續為全球議題,透過台灣在地的經驗,向世界提出環境永續的做法。
最後,林經理提到,紀錄片不能被列入文化創意產業,紀錄片並非一個期待回收成本甚至營利的事業,而希望紀錄片獲利的觀念是有問題,賺錢的紀錄片只有極少數,並且以記錄片工作者投入的心力與時間來說,拍攝一部紀錄片的成本是難以計算的。紀錄片是社會的養分,應該由社會與國家,一同支付養分生產的費用。
筆者認為,在「文化創意產業」這個名詞氾濫的時代,或許是時候思考何謂「文化」,而如何永續經營「文化」,是當前重要的工作。
「亞洲紀錄片提案會議」報名辦法,請參考活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