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啟程.家國無界:2009年女性影展

228
2013-07-05

2009女性影展以「女人啟程.家國無界」為主題,探索「離開」對女人的意義及衝擊。過去為人妻母被認為是女人一生的職志,她的移動座標也僅在娘家與夫家之間。女人因為沒有被賦予可以離開的權利,因此也連帶降低了離開的意願與動力。而當「離開」可以成為選項時,女人是如何做出決定?《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荒蕪》以紀實手法紀錄了住在挪威鄉下「幸福村」(諷刺的巧合)的一對婆媳。媳婦亟欲逃脫賢妻良母的生活,但婆婆卻相反地從這個角色中得到無限滿足。受訪者的主觀陳述與鏡頭的客觀畫面巧妙疊置,揭露了看似進步的北歐社會同樣對傳統女性角色有所期待。法國知名女星Marina Fois在《達令》一片中精彩演繹了女主角凱瑟琳。出生農家飽受嫌棄的她以為婚姻可以帶她逃離原生家庭,卻不知自己陷入了另一個的火坑,丈夫的暴力相向與背叛終於逼使她再度逃家。凱瑟琳的遭遇令人不忍卒睹,而本片改編自真實故事的脈絡讓觀眾對她的執拗與頑固多了份體諒,也更能體會「離開」在現實生活中必須面對的龐大壓力。

相對於個人層次的離開,《再見朝陽》、《老姐》、《出走摩洛哥》則以不同的離散族群為背景敘說移民生活在多文化夾縫中的悲歡離合。閉幕片《再見朝陽》結合了動畫與真人演出,描繪發生於加州郊區一個亞裔家庭裡的風暴。交織著性、欲望、親情、宗教、族裔的衝突錯綜複雜,導演彭翠蘭以新穎的奇幻風格和豐富飽滿的構圖呈現出面對危機與挫敗時想像力的重要性。帶有論證意味的兩部紀錄片《香蕉小姐選拔賽》及《情迷亞細亞》則分別從美國與歐洲的脈絡探討了「華裔小姐」與「亞洲女性」所象徵的迷思與遐思。對於有心研究亞裔離散文化的觀眾來說,不可錯過。

每年都有的「焦點影人」專題今年完整呈現了重量級美籍黑人女導演Julie Dash的作品。開幕片《塵埃的女兒》是Dash的經典之作,更被譽為最具影響力的黑人女性電影。Dash以非線性、拼貼(bricolage)的視覺風格混雜了敘事、紀錄片與民族誌電影的拍攝手法,召喚美籍黑人女性被扭曲與被忽視的個人與集體歷史。因為Dash來訪而特別加映的劇情短片《黑白幻音》拆解了好萊塢電影中的種族建構,尤其是「瞞混策略」(passing),本片也被認為是Dash突顯種族議題重要的作品之一。Dash 90年代後期的電視電影作品雖然偏向傳統敘事,但我們仍可看出她嘗試在商業體制內繼續拍攝以黑人女性為主體的作品。

在「新潮流.女影熱」專題中,《上帝辦公室》倡議女性身體自主權的實踐。「巴黎生產計畫中心」不只提供免費的人工流產產前諮詢,還有完善的醫療照護系統來確保墮胎執行過程的安全無虞。導演以紀實電影(docudrama)接近自然真實的手法突破宣導片的僵化死板,讓觀眾得以以更貼近生活的方式瞭解女性選擇墮胎與避孕的原因和相關社會資源的提供。印尼電影《死亡公寓》則是此次影展中商業娛樂性質較強的一部驚悚片。清純貌美的富家女追求愛情不成轉而挾怨報復的劇情張力十足,導演Mouly Surya無論是在運鏡或場面調度上都相當純熟。小公主與蛇蠍美人的合體,顛覆了外表柔弱的女性必定被動無助的刻板印象。紀錄片《裸體藝術家》紀錄性產業工作者依莉絲的經歷與心聲,同時也探討政府掃蕩性產業政策的正當性與適切性。這部片對國內有關性產業除罪化的辯論,提供了不同社會文化脈絡下的一個參照點。此外也推薦本專題中來自韓國的《第一次》與《青春殘酷物語》。兩部短片都精準地捕捉了青少女面對殘酷世界的錯亂與易感。

《癡人說夢》是本屆影展少數以同志為題材的作品中令人驚喜的一部電影。影片沒有特別強調性欲傾向的特殊性或同志身份的掙扎,而是以愛情無分性別的觀點呈現愛的能量。劇中主角露西的真摯與誠懇尤其令人動容。同屬「情人不見了」專題中的《那天之後》影像風格簡單乾淨,沒有高潮迭起的劇情反而能讓觀眾在靜謐的畫面中專注體會中年失婚婦女娓娓道來面對人生變化的心境與感觸。

這次台灣導演的作品中,《家好月圓》以略帶黑色幽默的手法諷刺夫妻死後必須同穴合葬的傳統。除了題材少見之外,情節安排也創意十足,而在荒謬戲謔的氛圍中,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導演對家庭暴力的嚴肅批判。《搏浪》是導演周美玲暫別同志議題後的第一部作品,以小腦萎縮症對一家三口母子的衝擊探討身體與生命的依存。除了更臻純熟的敘事技巧與表現風格,我們也可以在這部片的許多細節處看到她對當代社會現象的細膩觀察。藉由查訪民國六十二年高中六號事件罹難的廿五淑女的相關資料,《她們的故事》以歷史性的觀點檢視台灣工安史。三十六年過去了,許多台灣勞動者依舊上工廠如戰場,過去的受難身影提醒著,或許我們還沒有學會歷史的教訓。《Family》與《黑晝記》分別從第三人稱與第一人稱的觀點紀錄面對至親死亡的哀慟,透過影像辯證生的意義與死的價值。實驗短片一如以往在風格上多有突破,混合媒材的運用顯然更有助於創作者表達其意念。特別要推薦的是在主題上關注當代全球議題的《誰在乎真實》與《Evergreen》。前者諷刺了第一世界國家處理糧食危機問題的偽善,後者則以輕鬆的動畫方式呈現塑膠袋青春不朽的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