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電影的態度,韓國商業製作下的暗流──2024 韓國全州影展觀察
第 25 屆全州影展(Jeonju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稍早落幕,臺灣影迷或許有點陌生,但其實它與釜山影展和富川奇幻影展並稱韓國三大影展,同樣具有相當好的國際地位。筆者今年前往全州影展進行實地觀察,本文將從全州影展在今屆遭遇的內憂外患開始談起,從體制面切入觀察,一路談到本屆選入的作品與得獎名單。
全州影展在 2000 年創立,緊接在 1996 年的釜山影展之後。比起釜山影展聚焦在「促進韓國電影工業」的目的,全州影展更聚焦在小眾、獨立電影的視角,其企圖從首屆片單就能略之一二,在首屆的亞洲獨立電影論壇競賽單元之中,就有四部來自臺灣的獨立電影入選,包括陳玉勳《愛情來了》(1997)、萬仁《超級公民》(1998)、鴻鴻《3橘之戀》(1999)、黃玉珊《真情狂愛》(1999)。
自 2004 年起,全州影展將競賽片範圍擴大到國際,展現了衝出亞洲的野心,也確立了目前的雛形。許多華語獨立電影也都曾在全州影展獲得首獎,包括應亮《另一半》(2006)、吳林峰《春暖花開》(2019)、高鳴《回南天》(2000)皆曾在此受到矚目。隨著韓國電影產業漸漸成熟,作品產量增加,全州影展也在 2015 年成立韓國電影競賽,首屆得主為《誠實國度的愛麗絲》(Alice In Earnestland),該片與《寂寞佔線中》(Aloners,2021)、《脫離心方向》(Aloners,2023)都曾入選金馬影展奈派克獎。
韓國主流獎項一向獨尊商業製作,因此全州影展的韓國電影競賽很快被視為獨立電影人的聖盃。而這個單元的設立也有助於增進影展在國際間的份量,筆者這趟來的影展觀摩,便與多名歐洲選片人交流,他們都是在這 10 年之內才將全州影展視為亞洲必訪的影展,顯然更能展現本地能量的韓國電影競賽確實引人好奇。
全州是個人口僅 65 萬人的古都,但比起許多舉辦影展的大城市,全州展現了更深邃的文化底蘊與觀光潛力,距離影展主場地車程 10 分鐘之遙,就是近馳名的全州韓屋村。儘管從首都首爾前往全州需要四小時車程,但這座城市實在具有太多「附加價值」,因此每年仍然吸引各地觀眾造訪。依據官方統計,本屆共有 590 個放映場次,有 381 場完售,總觀眾人數為 6.7 萬人,作為一部展示獨立與小眾、甚至實驗類型的小城影展來說,能達如此驚人成績,實為不易。
內憂外患與政治角力
不過看似光鮮亮麗之下,本屆全州影展卻是在醜聞之下展開的,既有內憂,也有外患。內憂的部分是,在影展於五月初開展前兩個月,影展多名主力職員相繼離職,後經媒體揭露,方知是某主管疑似對同事進行不當的羞辱,此事使得影展被迫在開展前進行內部調查;外患部分,則是韓國政府在稍早宣布全額取消或砍掉一半各大韓國影展補助款,全州影展尚能保有一半補助款,而許多獨立影展卻可能面臨從此斷炊的命運。
5 月 1 日的全州影展開幕式上,韓國獨立電影協會理事長白在浩和全北獨立電影協會理事長朴永完代表在現場舉牌示威,得到韓國影壇人士熱切迴響,就連知名導演許秦豪都加入聲援。示威者甚至指出尹錫悅政權對電影業的打壓,還比當年打擊異議藝人的朴槿惠政府更為惡劣。
2014 年,釜山影展堅持選映談論世越號搜救真相的紀錄片《潛水鐘》(The Truth Shall Not Sink with the Sewol),因而觸怒了朴槿惠政府。隔年,政府刪減了釜山影展 45% 的預算補助,釜山市政府甚至控訴主席李庸觀贊助金管理不當,迫使他在 2016 年下台。
在朴槿惠於 2016 年遭到彈劾後,政治勢力全新洗牌,使得釜山影展擺脫陰霾,但眼見國際首屈一指的釜山影展都能面臨政治打壓,多少也讓韓國各大影展有了心理準備。甚至在今年四月,一名曾經投書支持刪減釜山影展預算的影評人被列入文化體育觀光部的電影事務委員之一,更讓韓國電影人感到不安,認為韓國政府將往回頭路走。
2022 年,全州市長任命了演員出身的鄭俊鎬出任全州影展的共同執行委員長一職,不過這項決議至今仍飽受爭議,因為影展人普遍認為一個沒有影展經歷的人物並不適合領導影展。但換個角度看,或許正是因為鄭俊鎬的非典型出身,反而更可能引導影展開啟新局。
在鄭俊鎬任內,全州影展試著擺脫對政府補助的依賴,他極力爭取企業界資助,也收穫了明顯成效,儘管今年所獲得的政府補助款 6 億 8 千萬韓元(折合新台幣約 1 千 6 百萬元)比起前一年已少了 16%,但透過企業界與地方自治團體的資助,影展卻得以不需要縮減規模。顯然全州影展早就意識到過於倚賴政府金援並非長久之計,建立財政的獨立性,方為影展得以長存的理想解方。
臺灣電影成焦點
我們可以從一個影展的很多選擇來彰顯它的品味與定位,而通常焦點影人的安排會是判斷影展座標最重要的基準。為慶祝全州影展成立 25 年,主辦方特別設立了一個「蔡明亮:《行者》單元」,選映了蔡導自 2012 年起拍攝的十部《行者》系列作品。
這顯然是再明確不過的宣示,因為熟知《行者》系列的「影痴」都知道,這基本上是一部無劇情的慢電影,全片就是看著扮演成玄奘的李康生以緩慢的姿態在世界各地行走。透過選映《行者》系列,等於直接表達了全州影展的電影信仰:絲毫不妥協的非主流創作。而這也不只是全州影展的一廂情願,透過長期觀眾的培養,顯然大家也能接受這樣的藝術形式,該系列全部場次的放映竟是完全售罄。
這並非全州影展首次與蔡導結緣,早在 2001 年,影展就選映了蔡導的短片作品《與神對話》,而且這還是由全州影展資助的一個短片計劃產出的作品。當年全州影展破天荒地鼓勵導演以 DV 進行創作,受邀的除了蔡明亮之外,還包括賈樟柯和英國藝術家、導演約翰.阿肯法(John Akomfrah)。事隔 20 餘年,蔡導依然保有最初的獨立創作性格,全州影展在此時「回顧初衷」,可說再適切不過。
為了這次的專題放映,全州影展給予了蔡明亮導演最高規格的禮遇,除了放映電影與論壇,還在戲院外頭舉辦了「行者大賽」,邀請韓國民眾效仿李康生在片中的走路形式進行慢走。蔡導原先盤算將大獎授予走路最慢者,但最後看見大家都用心投入,決定通通有獎,致贈《行者》專書。且這個專書也大有來頭,可是影展特地為蔡導印製出版。經由這次的合作,蔡導也宣布將《行者》系列的下一部移師全州拍攝,成為今屆影展的話題熱點。
繼 2022 年入選國際競賽單元的《兜兜風》(2021)後,本屆再次有臺灣電影入選,是由羅苡珊執導的紀錄片《雪水消融的季節》。過去從未有導演經歷的羅苡珊,歷時七年將作品完成,以細緻且成熟的影像語言深受矚目。更吸引注意的,或許是傳奇性的作品背景,該片講述的是 2017 年一對臺灣情侶在尼泊爾遭遇山難的故事,經過 47 天的失蹤,梁聖岳奇蹟地倖存下來,劉宸君卻不幸辭世。
羅苡珊原先預計與兩人一同啟程,卻因臨時患病而取消,這讓她深感自己必須完成一部作品去紀念好友,同時也為梁聖岳療傷。不過隨著不斷的追索,作為導演的羅苡珊逐漸流露出不尋常的執迷,顯現出她並未理解梁聖岳的心情,這使得兩人在紀錄片的中段就分道揚鑣。跟隨羅苡珊走上尼泊爾這段險峻的旅程,觀眾方知羅苡珊要處理的不是別人的感受,而是自己的創傷。從各個角度來看,這都會是今年最重要的臺灣紀錄片之一。
除了《行者》系列和《雪水消融的季節》之外,由臺灣導演王品文和彭紫惠聯合執導的《春行》也在全州影展的「世界電影」觀摩單元中映演,兩人同樣出席了影展盛會。基於多名臺灣電影、影人參展,全州影展更特地舉辦了「台灣之夜」,召集各國貴賓與會。反而相比數年前多由中國獨立電影領銜的局面,今年臺灣電影似乎更出風頭。
韓國本土電影的獨立能量
一般臺灣影迷接觸韓國電影的管道多半是透過商業院線與串流平台,因此對韓國電影的一貫印象就是類型化、精緻製作與明星卡司。但凡帶著這樣的印象前往全州影展的觀眾,不免都會有種預期被全然顛覆之感。作為聚焦韓國獨立電影的全州影展,其選映之作品多半是較為偏鋒之作,又或者是有著類型化嘗試,但製作成本較低的電影。
《Mother's Kingdom》也許較符合後者的描述。經營髮廊的老婦與成年兒子相依為命,但受到失智症所苦的她,逐漸陷入虛實難辨的境地之中,家庭之中黑暗的祕密也將為之揭曉。作品令人直覺聯想到奉俊昊的《非常母親》(Mother,2009),儘管在製作規格上相去甚遠,新銳導演李相學仍然展現了明顯的企圖心,在懸疑感上建構上苦心孤詣,表現不俗。以韓劇媽媽形象聞名的資深演員南基愛得以獨挑大梁,也展現了影后級別的精彩演技。
有趣的是,在映後座談時,被問到為何這部多以室內為主的戲,偏偏有一場戲拉到海邊,導演李相學坦承一切都是為了為了拿到濟州島的政府補助,他必須選擇一個明顯具有「濟州島風情」的場景。這說明了韓國獨立導演為了爭取足夠的創作資金,一樣相當倚賴地方政府的資助。
不過另一部全片在濟州島取景的電影就有點「犯規」了,意思是表面上它看起來似乎顯得主流。這部由南宮善執導的《Time to Be Strong》是一部探討 K-POP 文化的電影,女主角也是在韓國影劇圈有著「怪物新人」之稱的崔成恩。不過剝開這些表層,仍然可以意識到導演其實要拍的題材其實依然非常獨立。
故事描寫有著偶像身分的兩女一男結伴來到濟州島進行私人旅行,不過他們的名義卻是「畢業旅行」。原來兩個女生隸屬的偶像團體因為一名成員輕生而分崩離析,而男生的團體則因故解散,他因此不幸背下不合理的巨額債務,必須償還的對象就是當時栽培他多年的公司。這趟旅程雖是以療癒為目的,但卻也隨時可能走向毀滅。
之所以說氣質上更主流,是因為無論就演員陣容、攝影和配樂的處理上,都顯示出它有著大眾化的特質,也肯定會深受年輕觀眾喜愛。但值得玩味的是,儘管鎖定的主題是韓國偶像,卻沒有演唱會等大型場面,使得電影本身看起來還是一部小品製作。
南宮善破除了韓國偶像的包裝,讓我們看見這群從小可能就以練習生出道,只知唱歌和跳舞的孩子,即便到了 25、26 歲成人的年紀,卻可能在心智年齡上仍然沒有發展健全,一切成人都會有的基本認知,他們可能都未必具備。由於韓國偶像的薪資多為強勢的經紀公司控制,許多人甚至可能工作多年還領不到一筆薪水,因此在片中一場果園打工戲時,女主角才會為領到完整的薪資感到不可置信。
而更令人驚喜的是,《Time to Be Strong》竟是一部由韓國國家人權委員會出品的電影,主題是「偶像人權」。這或許看來很不可思議,但外表看似亮麗的韓國偶像大多數人確實是自小就身處在被剝削的環境之中,而根本沒有發聲的能力。儘管劇中並無「反派」出現,但透過三人的相處與對話,觀者已經能體悟到他們創痛與無助。這部眾望所歸的傑作也在影展獲得評審團大獎殊榮,女主角崔成恩也獲得最佳女演員肯定。對於韓國國家人權委員會而言,想必這肯定也是一項完美的投資。
不過競賽單元最發人深省的一部作品,卻也可能是最平淡也最低成本的一部電影,名為《A Chronicle in Spirals》。故事幾無明確的敘事可言,大多數場景都在一間公寓和其它室內場景發生,時可見到一個實驗劇團的演出排練,但起初難以判斷它具體的主題為何。隨著低限的敘事持續發展,才約略得知背後存在對駐韓美軍基地的抗爭之題。
放在任何一個影展,《A Chronicle in Spirals》的創作形式都可能被視為一部實驗電影,但全州影展並未做出區隔,將之與其它較為類型嘗試的作品並置呈現。這同樣也可以視為全州美學態度的展現,獨立電影的深度與廣度本來就有充分的詮釋空間,低成本的類型化製作與毫無商業性元素的實驗創作,都屬於獨立電影的範疇。
姑且不論電影本身是否「好看」,但這顯然是一部讓所有有意投入電影創作的朋友都會怦然心動的電影,因為它似乎在告訴我們一部電影創作是可以如此無畏、不需要龐大資金預算也能做,只要有話想說,就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拍。這樣一部我們永遠不會在院線或串流平台看見的電影,最終也獲得了評審團的特別表揚,說明作品本身彰顯的獨立精神,確實與全州影展若合符節。
聚焦新銳的意義
顯然像是《A Chronicle in Spirals》這樣的一部電影難免令觀眾或不耐,但筆者卻驚喜地發現觀影全程無一人提前離場,大家都願意耐著性子試著去理解如此偏鋒的美學,而且一如影展大多的場次,觀眾皆是年輕面孔,場面實在有些奇幻。
針對全州影展的影迷多為年輕人的部分,事後詢問了一名目前在韓國中央大學的學生理由何在,也得到了出乎意料的答案。原來韓國影視科系學生都能在影展以低廉價格申請韓國各大影展的觀影證,只要提出在校證明,就能以四萬韓元(折合約新台幣 943 元)購得。而有些學校甚至會主動安排遊覽車,讓同學方便前往觀摩。
學生每日都能憑證來欣賞這些國內外的趨勢之作,而且這並不是少數同學的狂歡,大多數同學都會主動參與。從這個角度來看,便知韓國影展與影視教育層面上都有密切配合。表面上看似是一般的學生福利,但其實這都是一種潛在的影視培育計畫。凡是有參展的年輕學子,都可以在此與其他產業人士建立交流,也可能進而把參展也當作自己的未來目標。
這些勤跑影展的學生,也許大多數人都會在未來進入影視產業,而他們在影展當中所接觸到的作品,自然也會成為他們的創作養分。從這個角度來看,便可清楚知道韓國整個影視產業的成熟化是上、中、下游各個各個層次和各個面向交互影響的成果,就連看似最外圍的影展,也有關鍵作用。儘管許多影迷仍然認為韓國電影仍然存在大眾且商業化的印象,但透過全州影展多年的扎根,韓國獨立電影的確可能逐漸生長出新的風貌。
也許要更直接看到現在新銳創作傾向的話,也不妨參考韓國短片競賽,相較於長片通常所需要的高額成本,短片往往能年輕創作者最清晰的創作直覺。獲得今屆最大獎評審團大獎殊榮的《Farewell》完全展現出短片創作的即時性,因為該片是以 2022 年韓國的梨泰院踩踏事故為背景,該事件當年造成 159 人死亡、196 人受傷,死傷者多為年輕民眾。
但《Farewell》不是意在去呈現這個造成傷亡的場面,故事講述的是存活下來的人的創傷。導演孔善正刻意以失焦和無法完整將人物置於鏡框內鏡頭,來暗示人物內心的碎裂,展現了純熟的導演風格,收尾也帶有濃濃餘韻,令人難忘。
「全州出品」展鋒芒
除了選映海內外佳作,全州影展本身也透過長期建構的完整系統,自行對優秀的電影企劃進行補助。而且其補助作品不限韓國片,世界各國的作品都能參與,近年也有多部作品在國際獲得佳績。例如 2023 年獲得柏林影展邂逅單元評審團特別獎的西班牙電影《轉生幻夢》(Samsara ,2023),該片在寮國和坦尚尼亞取景製作;今年稍早,獲得柏林影展邂逅單元首獎的《Direct Action》也同樣受惠全州影展的補助。
今屆的「全州電影計畫」單元,展映了四部全州的補助成果,除了《Direct Action》之外,唯一的韓國電影《Lucky, Apartment》尤其受到矚目,因為它是一部講述韓國女同性戀同居生活的電影。儘管拍攝女同志故事在臺灣或歐美國家稱不上特別,但在韓國社會卻仍然是禁忌。
在故事之初,我們看見一對女同志情侶入住一間公寓,但顯然為了避免他人閒言閒語,她們並未向外人道出真相。因為腳傷在家待業的女主角善宇,發現樓下傳來陣陣惡臭,後來才知樓下一名獨居婦人身故,不過因為無家人願意出面處理,因此也無人能進入清潔。善宇起初只是要解決惡臭問題,沒想到經過了解,才意識到原來這名婦人也是同性戀者,卻因社會歧見而無法與情人共居。
與此同時,善宇與女友面臨了公寓管委會的排擠,其身分面臨曝光,接踵而來的是來自各方的歧視與謾罵,不過善宇似乎從已故的老婦身上看見了自己的處境,她只希望過去的悲劇不要再次複製重現。一向聚焦女性議題的姜佳藍導演將現在韓國女性的處境描寫得絲絲入扣,編劇功力奇佳。
影展永遠在所有議題上都該走在更前面一些,誠如釜山影展當年堅持《潛水鐘》一樣,全州影展也同樣肩負了引領社會往前走的責任,在本屆影展選映了多部對同志議題進行思索的作品。透過《Lucky, Apartment》,更能清楚看到這個影展追求的視野和價值所在。
回顧世越號事故
除了上述提到的精選韓國電影之外,全州影展另設有「韓國電影」單元,下面又附設兩個子單元。在主單元的部分,可以料想是無法進入主競賽的遺珠作品,選片仍不至於給人充數之感,至少入選作品各有奇趣,只是製作和敘事上可能未必完熟。
印象深刻的也許是《Mungyeong: More than Roads》。開場聚焦在一名新人面臨職場前輩的欺侮,原以為她是主角,結果演了五分之一,故事突然切換,讓她的另一名同事成為主角。原先的職場的勾心鬥角戲忽然消失,變成一段鄉下自由行的清新故事,途中還與一名韓國比丘尼結為好友。儘管看來隨興所至,幾乎到了有點荒唐的程度,卻也彰顯了獨立電影的自由本色。至少有著好演技與好景色,觀者一樣能感到賞心悅目。
在「韓國電影」單元下,其中一個子單元或是這次影展的焦點之一,即「世越號事故十週年」單元。顧名思義,它是在回顧發生在 10 年前那場足以動搖國本的災難,當年駛往濟州島的世越號忽然故障,所有乘客理應能獲救,卻因為船長和部分船員先行逃難,加上種種錯誤的指示與溝通誤差,導致 476 人當中有 304 人罹難,其中大多數還是參加畢業旅行的高中生。
10 週年過去了,被認為應負起政治責任的總統朴槿惠也已然倒台,影展也不再需要迴避選映世越號相關題材的作品。對於影像創作者而言,也是一個適當的時機作出一些註解。本屆影展就選映了四部該題材的電影,包括一部劇情片與三部紀錄片。其中最令人動容的,或許是以家長觀點出發的紀錄片《SEWOL: Years in the Wind》。
在作品之初,我們看到的是家長們被召集到仁川港的一個活動中心聽候官方指示,只見官方代表站在台上宣布「所有孩子都已獲救」,原本心急如焚的家長頓時露出微笑,當時還有人正在與孩子通著電話。但下一顆鏡頭,卻是切到他們在港口迎接著一具又一具冰冷的屍體。這些家長並不知道等到他們下一次能笑出來,得等到兩年之後,即朴槿惠遭到彈劾的那一日。
該片為雙導演執導,導演之一文鍾澤(Moon Jongtaek)的女兒是受難者之一,從事發開始,並非導演專業的他就扛著攝影設備拍下一切經過,大部分影像都存放在他的YouTube頻道之中。許多事件都未必被正規的新聞報導給記錄起來,例如當所有家長在開學日回到孩子就讀的高中參與紀念活動時,竟發現學校居然擅自幫所有受難學生都辦理了退學手續。
家屬未必信任記者,但卻將他視為「自己人」,這也讓他得以拍下許多珍貴的訪談畫面,乃至家長之間爆發的內鬥,也如實被記錄了下來。若就一部學院派的紀錄片標準來看,這部作品恐怕能被挑出不少毛病,也確實略顯搧情,不過作為一個時代的紀錄來看,它也許更為可貴,也富有典藏價值。
總結
總歸來說,全州影展選映的作品緊扣著一種獨立性,並不追求浮華的商業排場,更在意的是作品如何展現出作者的個人風格與實驗精神。但這並不意味著這樣的堅持就沒有觀眾或沒有票房,反而經過了 20 年的深耕與推廣,它的地位只是更為鞏固,不僅國際地位逐漸獲得提升,觀影人數屢創新高。
一個健全的電影市場本來就是什麼樣的作品都有發展空間,獨立電影與商業大片當然可以被比作「小聯盟」與「大聯盟」,但獨立電影也可以被視為一個獨立生長的有機體。當焦慮的臺灣電影人都在喊著要效法韓國的時候,或許眼裡看到的只有那些有著商業潛力的明星製作,但如果來一趟全州影展,你會意識到原來那不是韓國電影的全貌,甚至那也未必是韓國電影未來必然的走向。■
.封面照片:2024 韓國全州影展閉幕典禮;2024 韓國全州影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