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跡四方之間,看見彼此的傷與遺憾:記 2023 Visions du Réel 瑞士真實影展

740
2023-07-21
  • 林忠模

在 2023 年四月底落幕的第 54 屆 Visions du Réel(瑞士真實影展)中,選進來自 46 個國家的 163 件作品,其中 82 部世界首映,11 部為國際首映,24 部為首部長片,同時有 37 部為瑞士製作或參與合製。本屆焦點影人對臺灣觀眾來說不算陌生,如榮譽嘉賓(Guest of Honour)請的是「新阿根廷電影」(New Argentine Cinema)旗手之一,執導過《魔沼》(The Swamp,2001)、《薩瑪的漫長等待》(Zama,2017)的阿根廷女導演露柯希亞.馬泰(Lucrecia Martel);特別貴賓(Special Guest)則是有《蜂蜜之夏》(The Wonders,2014)、《幸福的拉札洛》(Happy as Lazzaro,2018)等作的義大利女導演艾莉絲‧羅爾瓦雀(Alice Rohrwacher);至於影人工作坊(Ateliers)則邀來瑞士電影工作者尚-史特凡‧布宏(Jean-Stéphane Bron),他本身執導多以紀錄片居多,2017 年的《巴黎歌劇院》(The Paris Opera,2017)曾受邀當年金馬影展。今年也是女導演表現特別突出的一屆,18 個影展主要獎項之中,女性執導或參與合導的影片便獲得 11 個,國內競賽(National Competition)三個獎項更是全數由女導演拿下。而本次影展國際長片競賽大獎,則頒給了加拿大紀錄片導演 Peter Mettler 的新作《While the Green Grass Grows》(2023)。

拉美的流離往事

筆者首先想談兩部來自拉美、與流離有關的紀錄片。女導演 Laura Gabay的《Para no olvidar》(2023),拍攝動機源於導演在父親死後發現他留下的多卷超 8mm 影像及錄音磁帶,促使她追溯家庭記憶中少被提及的一面。她的父親是藝術家,在烏拉圭於 1973 年發生軍事政變、開啟往後長達 12 年殘酷的獨裁政權後,如同許多同輩選擇出逃,最後輾轉落腳人生地不熟的日內瓦。生於瑞士、屬於移民第二代的 Laura,極少從父親口中聽聞在烏拉圭的過去,而隨著年紀漸長、家人彼此間的情感漸趨疏遠,Laura 自己後來也成了遠赴他方、浪跡天涯的遊子。

父親之所以拍攝家庭影像和錄音,不僅為了留念,也是當作影像書信,遙寄給流亡至巴西的手足,告知生活近況。這個四散的家族,藉此微弱地聯繫著同屬家族成員的共感,「家園」對他們而言,卻早是回不去的幻影。當老家故人凋零,自己異國多年,烏拉圭對他們心中來說,又屬於什麼型態的存在?Laura Gabay 在片中運用父親留下的素材,同時自身化身為畫外音發出提問,不只是為了重新找回記憶,更是向著已逝父親發問,嘗試體會她來不及理解的,那份她父親流亡在外、心中始終存在著的寂寞。


(圖/《Para no olvidar》劇照;2023 Visions du Réel 瑞士真實影展提供)

當家庭內的親暱情狀與錄音中的熱切想望,摻進女兒多年後對著虛空的提問,碰撞出予人心頭遺憾的刺痛感;導演在片中進行的,同時也是哀悼父親的歷程,透過檢視他笑顏裡潛藏的落寞與未言的飄零,Laura Gabay 補全印象中父親殘缺的那面之時,也重新建立她與他之間完整的父女關係,《Para no olvidar》因此在書寫家庭史之外,也附帶導演梳理自身根源所帶來的療癒,理解血液中逃避原生家庭的離散因子其來有自,並在諒解之餘,與那位逝去的父親和解。

出身哥斯大黎加的華裔導演 Nicole Chi Amén 在本屆「炫光競賽」(Burning Lights Competition)中獲得評審團特別提及(Special Mention)的作品《Guián》(2023),亦從家族史著手。導演的奶奶 Guián 年輕時逃避共產政權迫害離開中國,輾轉繞了半個地球,最後在中美洲的哥斯大黎加落腳生根。小時侯起,Nicole 經常跟不諳西語的奶奶雞同鴨講,她黃種人的膚色也讓她在學校裡意識到跟此地多數人有別,而隨著奶奶的過世,Nicole 決定開始尋找她的過去。

但與其說是尋根,倒不如說是藉由追尋奶奶往事,重新體認自己認同的混雜。Nicole 和她的父母慣用西語,生活習慣早已融入當地,她自己人生中實在的根源,反而是片頭一開始探訪的那座因都更搬遷而拆除的故居,正是在此,她度過與奶奶相處的時光。於是,當 Nicole 探訪奶奶舊識與那些少有聯繫的親戚(如舅公),試圖梳理她年輕時的面貌及經歷之事,她與這位情感上親暱、語言卻無法溝通的親人之間的差異,也在這當中愈加突顯,雖有血緣關係跟相似膚色,但由於落的是不同的「地」,因而造就她們彼此的陌生。

這一點,在 Nicole 踏上奶奶在中國廣東恩平的老家後越來越明顯。她好奇來到這理應是屬於她家族的根,在鄰人的熱絡中卻無可避免地湧現生澀的外人之感,走進封存已久、奶奶曾在其中成長的屋宇,映照煙塵的光線中不是拂去塵埃的記憶,反倒淡淡流瀉出人去樓空的傷感。奶奶的「根」或許最終只留在她生前保有的習慣跟回憶,現實中其實已因親人四散,而找不到回去的方向。儘管恩平那些關係更遠的親戚還隱約地記得奶奶,但伴隨她辭世,Nicole 她們一家也再難稱得上與中國有什麼實質的聯繫。片尾 Nicole 與當地幼童一起觀看煙火一幕,因此浮現出際遇無常的神祕感。若奶奶當初不曾離鄉,也許 Nicole 此刻便是在此過著相同生活、有著相似的眼神吧;換言之,導演自覺居處夾縫及認同上的混雜,也是奶奶當初改變人生軌跡,而她作為後人所不得不承接的「遺產」。家庭之內承續的,和個別成員伴隨時地而轉變的質地,在本片中被細緻地表露出來。


(圖/《Guián》劇照;2023 Visions du Réel 瑞士真實影展提供)

政治迫害和戰爭遺緒

委內瑞拉導演 Iván Andrés Simonovis Pertíñez 拍攝的《My Father’s Prison》(2023),以其父 Iván Simonovis 淪為政治犯多年、最後逃亡的故事為主軸。2002 年,查維茲政府介入委內瑞拉石油公司(Petróleos de Venezuela, S.A., PDVSA)營運並開除多名管理階層和員工,致使工會四月 11 日於首都卡拉卡斯發起大規模抗議。雙方隨後爆發的衝突,導致查維茲短暫兩日下野,然而當查維茲重新上台,卻開始逐步清算反對派。紛爭當時擔任卡拉卡斯都會區安全主管的 Iván Simonovis,也在 2004 年被逮捕,拘禁在常用來關押政治犯、惡名昭彰的「螺旋大廈」(El Helicoide),隨後 2009 年被宣判要為拉古諾天橋(Llaguno Overpass)上發生的多起傷亡負責,求刑 30 年,並移交拉摩福德軍事監獄(Ramo Verde Prison)服刑。

儘管其父是身分顯著的警界官員,不過導演於片中著力更深的,是他身為兒子怎麼看待作為個體的這位父親,以及父親成為階下囚後,多年來對家庭及親人的影響。影片交錯使用導演年幼時父親拍攝的家庭影像,與如今他拍攝父親在家軟禁的樣貌(因在獄中罹患嚴重骨質酥鬆症,2014 年改為在家軟禁)。十多年前開始的家庭劇變,在父親面容與身體留下歲月摧殘的痕跡。他們本非熱衷參與政治,卻因政治被捲進跟國家對抗的處境。做為律師的母親奔走試圖換取丈夫自由,卻屢次在不依循法治的國度感到挫敗,父親腳上的電子腳鐐,與他先前獄中所見的非人道待遇(包含他自己關押在暗無天日的牢內,總計只有十幾天曬過太陽),這些,都展露個體在面對權力輾壓時的無力。影片最終章,也就是父親決定逃亡的過程,在先前已鋪陳出國家權力綿密滲透、監控的背景下,更為顯得驚險,一路上可見眾人擔心失敗的忐忑不安。逃離自身母國,成為個人對抗國家權力、行使自由意志的最後一著,但成為流亡人士,也是對這國家感到徹底失望,無奈下的不得不為。

今年影展選進不少烏俄戰爭相關的作品,而此次所見,則多屬探索戰爭帶來心理上的震盪遺緒,其中我覺得特別傑出的,是 Olha Tsybulska 的《You Know It's Going to Be About War》(2023)。戰爭爆發時,導演本人正在挪威求學,在和外國友人的交談中深刻感受「身處戰爭」與「旁觀戰爭」的差別,即使他人帶著同情眼光看待,對實際經歷的人來說,仍然會帶來難以被理解的隔閡及壓力,因此她片中聚焦的,其實是基輔危機解除後、許多人重新回歸平穩生活時,那些內在那些還跨不過去、或不知如何處理的心緒。


(圖/《You Know It's Going to Be About War》劇照;2023 Visions du Réel 瑞士真實影展提供)

特別的是,影片呈現出來的心緒並未落入悲情窠臼,相對的,我們看到儘管戰爭還未結束,但街道上逛街、喝咖啡的人群確實活絡起來,父母帶著幼童在被摧毀的坦克或軍車殘骸間玩耍,青少年甚至自拍起來,大家的生活看似真的回到戰前的平靜,不過,伴隨訪談陸續帶出的,則有更曲折的層次。努力恢復正常生活的倖存者,固然要避免一直處於戰爭帶來的陰霾情緒,讓自己相信「我很好,我已經克服了」;但是,享樂之餘心裡又不免帶有隱隱的倖存者內疚(survivor guilt),自己有幸活著,但那些失去機會的親人和朋友呢?另一方面,雖然家園已經收復,但過去穩定的安心感已被狠狠打破一次,儘管可以用「戰爭已經過去」說服自己,但其實心底還是會浮現「是否未來某天又會發生」的憂戚。

影片奇特地在這韌性與脆弱的感受間來回,同時我們會發現,此地經過戰爭後,有些事物復原,但某些則永遠地改變了。有人轉換職涯方向,想從事更能助人之事,因為戰爭之後,他的價值觀跟人生設想已截然不同;同時有人無法再天真地想像世界是美好與安逸的,就算毀損的建築物可以重建如新,然而,破碎的心即便重建,也難以忽視上頭修補的裂痕。《You Know It's Going to Be About War》令我們重新思索同理戰爭當事人時面臨的真實距離,並看見他們因戰爭而產生的、極為複雜的心路。

高加索地區的複雜

喬治亞導演 Anna Dziapshipa 的作品《Self-Portrait Along the Borderline》(2023),述說一場過去發生的戰事,如何影響她的認同歸屬。她的家族出身阿布哈茲,祖父在蘇聯時期是效力於喬治亞足球隊的知名球員,她父母的婚姻亦屬阿布哈茲人跟喬治亞人的通婚。在她幼年記憶裡,祖父於事業有成後在蘇呼米(Sukhumi)興建的家中,常使用不同的語言跟親人們談話;然而當 1992 年阿布哈茲宣布獨立、跟喬治亞交戰後,他們只能留在喬治亞,那個以前常去度假、在蘇呼米的家,卻因為他們再也無法回去而長期荒廢。

1992 年的事件對年方 10 歲的導演來說是重要的記憶分界,她唸來饒口的姓氏「Dziapshipa」對周圍同學而言,從一個出身阿布哈茲的標記,變成了「敵人」或「外人」的標記,造成她強烈的不安感,原先同時擁有的喬治亞和阿布哈茲認同,在此也被明顯撕裂;甚至在結婚時,她的阿布哈茲身分亦如影隨形,引發她拒絕冠夫姓的決定和婚禮上敬酒時的不快。


(圖/《Self-Portrait Along the Borderline》劇照;2023 Visions du Réel 瑞士真實影展提供)

Anna Dziapshipa 在片中使用了阿布哈茲人民生活的檔案影像,並交錯穿插她幼年的家庭影片,此外出色安排的聲軌,讓伴隨這些影像的旁白與背景音樂,共同營造出一種從遠處凝視記憶、印象中帶著模糊、心理上迷惘的氛圍。這強力地襯托起她對自身這個創傷的提問,以及向著(未曾在片中出現的)祖父探詢答案的姿態。失去的居所與逐漸遙遠的記憶,附著了情感上強烈的遺憾,而 Anna 在多年後的 2016 年來到蘇呼米追尋故居,漫步之中心頭所泛起的,也無非如她片中形容,彷彿是尋找「失樂園」般景象的衝動,連同她時常在夢中夢見幼年在那個家中的自己,共同向著生命裡的失落發出喟嘆。

此外,導演別出匠心地運用蜘蛛結網的意象,並藉由喬治亞首位女性蛛形動物學家塔瑪‧姆赫澤(Tamar Mkheidze,英語資料也常見稱她為 Tamara Mkheidze)的著作《Spiders of Georgia》的文本,提到「蛛網既是家、也是獵捕場域」的概念,微妙映射出她面對童年記憶時,同時摻雜歸屬與陷落的複雜滋味;而文本提到來自地中海的蜘蛛入侵、導致喬治亞當地原生種瀕危,更與片中它處喬治亞當局為加強國家認同,不斷強調阿布拉茲就是屬於西喬治亞且不可分割的論調,比對出讓人玩味的意涵。國族認同只能有單一型態?國界雙方的相處難道除廝殺與征服外,再無別種可能?預設的排他性,對歷史上國界時有變動,但人口流動不斷、族群互有往來的高加索地區來說,既不符現實也易於引發摩擦,遏阻原本可以流通兼屬的彈性,導演自身家庭遭遇所呼應的,也是此地眾多因政局、國界變動而成為流離者的無奈默然。

視覺間隙的想像

接下來談的兩部短片,不約而同都以旁白架構敘事,並搭配靜止影像。貝魯特出生的導演 Davina Maria,其作品《Memories of a Perfect Day》(2023)描述她與比利時視覺藝術家 Dominique Goblet 奇特的結緣。Dominique 曾聽聞一個在奧斯坦德(Ostend)的海灘發生的故事,後來以該地景色作畫出版,Davina 偶然發現這畫冊而著迷,於是主動認識作者。片中主要以 Dominique 的旁白,訴說她在故事中感受到的、對於「轉瞬即逝的相遇」(ephemeral encounter)產生的驚奇,這既是指故事裡兩個女人的相遇,也是故事背景的海、天、地在霧氣瀰漫中相溶為一的一刻。隨著講述的時間流動著,視覺上逐此呈現許多靜止的影像,如 Dominique 的面容、手勢、畫作,奧斯坦德海灘的景觀,以及後來兩人相約同去的紀錄。

採用靜止影像的手法,呼應起片中的核心主題,也就是那獨一無二的「一刻」。每幅影像前後,留下了引人遙想的韻味,它們既串連起整個敘事,也有各自不可取代的屬性,驅使觀眾仔細凝視;而這凝視姿態,毋寧是帶著珍惜每個實存片刻的心所進行的。透過這一形式,Davina 銘記下她與 Dominique 相遇的驚喜,以及牽起她們緣分的同一片海灘,亦即那冥冥之中的魔術時刻。


(圖/《Memories of a Perfect Day》劇照;2023 Visions du Réel 瑞士真實影展提供)

而筆者在市場展 VdR–Film Market 所看的《Your Voice is Within》(2022),同樣也採用類似的形式,但是導演 Mariana Flores Villalba 對影像做了更多加工。本片講述墨西哥女性所遭遇、特別在疫情間暴增的家暴問題,片中旁白來自多名受害女性的經驗,深入描述遭遇各種(身體、語言、性)暴力的情境下,在愛的迷惑跟謊言裡瓦解受創的自尊與身體。與此同時,觀眾在畫面上所見到的,則有許多女子模糊的面容身形、背影,間或穿插疊映、殘像,並結合著寂寥的空間跟窗外景色,營造強烈幽閉孤單的情狀。「模糊」在本片當中也可視為受害者的主觀狀態,代表她們對現實的認知因暴力而遭到扭曲。從影片中段悄悄湧進的雷雨聲及遠方參差的海潮聲,也為這部陳述創傷的作品,帶來更多情感上的後勁。

上述的多數作品,多半涉及個人與外力(甚至是暴力)交織產生的流動,以及因此而生並承繼給下一代的迷惘。被迫離開,總會帶來心理上的打擊,還未來得及消化的只能暫時背負,然而認真反芻落寞與傷感的源頭,過程中也會湧現和解、放下、自我療癒等昇華的情感。這些紀錄片裡的家族故事,於是也在觀眾心中留下足以共鳴的層面,與我們自身的經驗振盪。

.封面照片:《Your Voice is Within》劇照;2023 Visions du Réel 瑞士真實影展提供

林忠模

文字雜工一枚。曾任職 NGO 組織、研究助理、影音平台編輯,並與富邦文教基金會「全國高中職巡迴電影學校」計畫合作撰寫電影教材。文章曾刊於《放映週報》、《紀工報》、《臺灣數位藝術網digiarts》、《藝術家》、《數位荒原》等刊物。近期關注興趣為東歐與拉美地區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