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世界:隨寫 2023 捷克 ONE WORLD 國際人權影展
編按:2023 年 3 月,捷克 ONE WORLD 國際人權影展選映臺灣紀錄片電影《九槍》。其中,影展的「捷克競賽」單元邀請「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策展人林木材擔任評審。本期《放映週報》選錄林木材評審筆記一篇,文中簡單爬梳 ONE WORLD 國際人權影展的成立起源、介紹令其傾心的競賽作品,也試圖將此評審經驗對照臺灣現況,提出比對建言。請見本篇專文。
※※
2022 年冬季,我收到來自捷克 ONE WORLD 國際人權影展的邀請信,邀請擔任其「捷克競賽」的評審。2023 年春天之際,我搭機飛往布拉格(Prague),參加這個全球規模最大、也最頗負盛名的人權影展盛事。
ONE WORLD 人權影展隸屬於 People In Need 組織,全名為 One World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始於 1999 年,由 Igor Blaževič 創立。出生於波士尼亞的他,攻讀哲學,原先是教師,在 1990 年代家鄉經歷波士尼亞內戰後,來到布拉格;見證了戰爭殘酷的他一直想進行人權倡議,思考使用各種媒介的可能性,呼籲大眾重視人權議題。擁有極大動能的他認為,電影最能讓人有所感,傳播效能也最大,而紀錄片裡的「真實」正是最好的良方。近年他積極奔走於亞洲,拍攝紀錄短片,也前往不同國家進行人權救援行動。
邁入 25 週年的 ONE WORLD 開幕典禮,有濃厚著的宣示意味,捷克總統 Václav Havel 親自頒發 Homo Homini Award 給委內瑞拉人權鬥士 Javier Tarazona,致力於調查委內瑞拉政府與哥倫比亞游擊隊的他,已被關在監獄裡超過 600 天(這起事件在臺灣完全沒有媒體報導),呼籲當局盡快將他釋放。該獎項創立於 1994 年,旨在表彰對促進人權、民主和政治衝突的非暴力解決方案的奉獻精神,也曾頒給中國的劉曉波,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人權獎項之一;而本屆也有部 VR 作品《El Helicoide Historical Memory Museum》講的是委內瑞拉最險惡的監獄黑牢,以及政治犯如何被凌虐,Javier Tarazona 就曾被關在那裡,是極佳的人權教材。
本屆主題訂為「安全的代價」(The Cost of Safety),以回應近年能源危機、氣候變遷以及俄烏戰爭等撼動世界的嚴肅議題。開幕片則是烏克蘭人集體匿名創作的《Overcoming the Darkness》,來自烏克蘭人權組織 Center for Civil Liberties 的致詞者說:「人權能保護我們,現在烏克蘭人正在實踐這個價值。所有的人權抗爭者就是全世界,就是 ONE WORLD。」事實上,在布拉格城內也四處都掛上了烏克蘭國旗,表達對俄羅斯發動戰爭的譴責,影展就在這種「同一世界」的氛圍下盛大展開。
本屆播放約 100 部作品, 蔡崇隆導演的《九槍》也入圍「有權知道(Right to Know)」競賽單元,並有線上座談;另一部《流亡者們》(Exiles)也有播映,參與製片的吾爾開希(現為立法院人權會委員會秘書長)也出席映後座談,席間有觀眾問到中國人、臺灣人、香港人是不是同樣的根源,吾爾開希回應:這問題有點弔詭,雖然可以統稱「華人」,但我們不該用種族來界定人,而應該以人們對自由的價值為依據。捷克人比其他人更知道自由民主是什麼, 所以應該要更知道中共的黑幫本質。
除了近 150 場的放映座談,影展每晚十點之後都有派對直到深夜,全球的人權運動者、紀錄片工作者共聚一堂,成為一種「我們就是 ONE WORLD」的氛圍;而產業活動(Industry)則與 East Doc Platform 合作,有多項提案與培訓課程,其中包括現居瑞典的義大利導演 Erik Gandini 的大師講堂,他也是當代「創意紀錄片」(creative documentary)領域重要的紀錄片創作者。
Erik Gandini 的新片《After Work》講述人在資本主意社會的勞動與過勞,從不同國家的語境之間,去探索工作之於人的意義,臺灣觀眾熟悉的應是 2010 年 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播映過的《民主也瘋狂》(Videocracy,2010),記錄義大利總統貝魯斯柯尼如何以操控媒體控制民主。他在大師班以過去作品片段進行分享,抄錄筆記如下:
.對訪談來說,第一個鏡頭總是最新鮮的。
.訪談不要太長,因為主角會累。應該要 80% 準備,20% 開放,而不要事事控制,千萬不要太過於計畫每一件事。
.Feeling Connects to Idea,自己的感覺是講故事最好的泉源,有感覺會讓你把故事講得更好。
.要去捕捉對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事物本身;紀錄片要跳脫新聞的紀實主義,不只是去捕捉現實。
.紀錄片也有權去描繪未來,所以也可以用素材去跟未來產生連接。
.不知道要怎麼講,但紀錄片就是要有一種很真的感覺。
在捷克競賽部份,我與挪威的 Tor Fosse(Bergen 國際影展策展人)以及哈薩克策展人 Ulyana Toporovskaya 組成評審團,白天在電影學院 FAMU 進行評審看片、傍晚則和觀眾一起看片,三人自由地進行討論交流,影展毫不干涉。最終,我們合議將首獎給予 Veronika Lišková 導演的《The Visitors》,影片拍攝挪威極地的小鎮 Longyearbyen,任何人不需簽證就可以在那裡長住下來,但尋找烏托邦與歸屬感的感受,在每個人身上皆不曾停過。得獎理由為:「導演製作一部關於社群多元文化,如何受採礦業影響的電影。透過片中的不同角色,我們得以從不同故事,一層又一層地思考我們在世界上的位置。同時,這也是內在的探索,揭示個人歸屬感問題,和什麼是『家』。」
另一部打動我的作品是《Blix Not Bombs》,影片使用使用大量新聞檔案影像拼貼,訪問曾擔任聯合國首席武器檢查官員的 Hans Blix,回顧他在美國啟動波斯灣戰爭時的政治作為,在重返歷史的時刻,是否可能有其他可能、積極一點地去避免戰爭發生。對我而言,這部作品對當代官僚主義的謹守中立提出了深沉的質問,即,「我是否能跳脫出官僚的侷限,為對的事情多做一些」。
作為人權影展,ONE WORLD 試著在各面向上做到平權,他們亦有教育專案,帶著影片進校園,也帶著學生進電影院;雙色印刷的手冊,編輯 Martina 說這是為了顧慮到色盲者,又如國際上的人權影展網絡「Human Rights Film Network」(www.humanrightsfilmnetwork.org)已有近 50 個影展加入串連。
參加 ONE WORLD 期間,有許多見聞與感觸。聚會與派對之間,大家也關心臺灣、中國、美國的政治情勢。許多國際友人聽到 TIDF 台灣國際紀錄影展是政府預算支持,而且沒有審查(雖然分級准演也算是一種變相審查),均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我的評審同事 Ulyana 說,在哈薩克辦影展總是戰戰兢兢,困難重重,政府尤其是專門來找碴,臺灣的言論自由真是羨煞不少人。
整體而言,ONE WORLD 是一個肩負議題討論、又擁有開闊視野、動能極強的文化活動,影展活動在布拉格結束後,他們也展開在歐洲城市的巡迴,其精神與模式,都是很好的借鏡。這令我不禁想起由國家人權館主辦的「台灣人權國際影展」也是近似的活動,但即便已長年舉辦,其體質和組織似乎每年仍不穩定。放大來看,相對於民間,政府主辦之文化活動其實擁有不少預算與資源,如何能不只是煙火,不只是追求形象,而能做到在人權或文化上真正的續命與積累,似乎仍是臺灣急需面對的課題。■
.封面照片:2023 捷克 ONE WORLD 國際人權影展主視覺;僅作報導與評論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