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棲美學的擴延動畫:關於「張徐展藝術動畫短片導演專題」

732
2023-03-20
  • 孫松榮

編按:動畫導演、視覺藝術家張徐展以作品《熱帶複眼》於 2022 第 59 屆金馬獎奪得最佳動畫,並在近期於誠品電影院進行的「張徐展藝術動畫短片導演專題」中,選映《熱帶複眼》與《Si So Mi》、《陰極射線管的神秘儀式》、《影像日誌no.1-no.19》等四部作品。在本期《放映週報》的專文評論,作者孫松榮分析《熱帶複眼》在敘事之外,如何進行跨文化與跨媒介的反思,讓作品開創回應當代的美學體裁。請見本篇評論。

※※

憑藉《熱帶複眼》(2022)於第 59 屆金馬獎掄元的張徐展,著實為「最佳動畫短片」一獎帶來重要啟迪。箇中最立即而具體意義之一,在我看來,在於《熱帶複眼》打破了長久以來在臺灣動畫中被高度仰賴的敘事迷思:有意思的動畫,未必只能關乎動人肺腑的故事或扣人心弦的情節,而能出色地指向結合故事、情節及技藝的跨文化美學,乃至對於創作媒介的深刻反思。此外,另個同樣不能被忽略的關鍵涵義,動畫慢工出細活的創作方式往往易被獎項鼓勵的迷思之於《熱帶複眼》未必有效。只要試著想想過往某些曾獲金馬獎最佳動畫——不管是短片,還是長片——的作品,故事情節陳腔濫調者所在多是,原創技藝亦不到位者不乏其人,即可多少凸顯出張徐展及其團隊嘔心瀝血之作之所以讓評審垂青,靠的絕非因感動、真誠甚至苦心所換來的同情票,而是如何在敘事之餘——甚至之外——多層次地賦予動畫於數位紀年的當代力量息息相關。

首先,若論及敘事,讓我們進入《熱帶複眼》中那令觀眾一看即可理解與領會的敘境(diegese):鼠鹿過河遭遇鱷魚圍攻,雖智取渡河成功,最終卻粉身碎骨的悲劇。此故事的耳熟能詳,情節的推展演繹,讓它可在任何年齡層的觀眾中通行無阻,在在應驗數千年前即被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在《詩學》(Poetics)裡以「故事事件安排」所奠立起來的其中一種牢不可破且最具藝術性的情節(mythos)定律。誠然,《熱帶複眼》歷經事件的起承轉合,透過驚險渡河的完成,彰顯出角色死亡所帶來的悲慟淒愴。悲劇效果誘發觀眾情緒,自不待言。

然而,如前所述,真正讓此部停格動畫出類拔萃的原因,張力十足的敘事僅佔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其他的得歸功於創作者的詩學技藝。這一點,就不能不提及《熱帶複眼》對於悲劇所開展的徵引與轉化。短片中鼠鹿過河寓言,除了老幼皆宜,更精妙絕倫之處,無不是與藝術家將他始於印尼日惹駐村時接觸的東南亞童話經驗,與歐美日童話版本乃至臺灣民俗藝陣扮裝(如水牛陣、布馬陣、蚌殼精等)巧妙地匯融在一塊密切相關。此番跨文化美學的底蘊,一方面賦予絲毫不用文字輔助的敘事能隨心所欲,穿越國界悠然自得;另一方面,意即促成此部短片的偉大成就之一,緊扣著藝術家如何具象地轉譯跨文化文本,達至鼠鹿過河的多重形象得以現身且幻形的視聽強度。

當然,《熱帶複眼》的悲劇主角無疑為這一切的中樞。開場伊始,當蒼蠅飛入一面類似銀幕投影的映鏡祭壇後方,立刻分別顯現出鼠鹿與兔子的側面剪影。暗影叢生之際,蒼蠅、鼠鹿及兔子等交疊形象——實則出自格林兄弟童話《布萊梅樂隊》(Town Musicians of Bremen,1857)——並隨著微風規律地搖擺。自一片片形似潮水的魔法布退去之後,鼠鹿粉墨登場:下巴貼地、披著彷彿花瓣的草黃色毛皮的身軀下竟有隻銀色長臂的手掌緩緩地把身子給扶立起來,穿著銀色與金色鞋子的人形雙腳後退數步後,懸置半空。當他來到河邊飲水慘遭鱷魚攻擊或跳躍至一隻隻的群鱷身上,其左右特寫數度幻化,紛紛在鹿臉、鼠臉,狐臉、牛鼠臉及兔臉之間快速變動著。於此同時,眼尖的觀眾還可在主角死生瞬間,一瞥藝術家在這幾張不同生靈臉面上留下了分別來自英文、印尼文、日文及中文的蛛絲馬跡。鼠鹿易容,最直接的解釋肯定與連續性剪輯所欲造成的好萊塢式緊張與懸疑脫不了關係。而另層詮釋,則莫不與張徐展絕妙地藉由川劇變臉的表現方式體現出跨文化寓言所涉及的不同動物形體(狐狸、兔子等)有關。一閃即逝的區區幾秒,鼠鹿的驚慌失色,奠基於藝術家紙紮藝術底子的糅塑技藝讓原本來自東西方世界不同文化的載體(童話寓言、戲劇表演等)在融為一體之際,亦具一體多面的折射。


(圖/《熱帶複眼》劇照;版權所有:張徐展;僅作報導與評論用途)

除了鼠臉,鱷魚亦具異曲同工之妙。就在鼠鹿飛越河流踩在惡霸牠們身上時,屹立在河邊森林的鏡面上,鱷魚竟被映照出張嘴的大牛與紅彤彤的螃蟹。由鼠臉至鱷魚的易容變裝,一來可被視爲角色形體的顯形,二來則是隨著每一次鏡映現身的不同生靈形貌而足以作為跨文化童話版本的生成。是故,觀眾目擊的搏鬥事件,不只意味著一個個交替著主客觀點的瞬間意外,而是經由不同歷史文化背景的切換與疊加所構成的視聽結晶。

行文至此,音樂的重要性一點都不亞於上述種種變貌事件。《熱帶複眼》的配樂,既有兼具樂團「落差草原WWWW」的迷幻與實驗,又有印尼「甘美朗」,更少不了醒獅鼓與藝陣(舞龍舞獅)表演的節律。當這些混合而成的音樂元素響起時,一場渡河奇遇的鬥智鬥勇轉變為鼠臉(牛鼠、兔子等)的手足舞蹈,鱷蟹(大牛)的載歌載舞。由此,誇張地講,停格動畫在我眼裡頓時成了一部堪比譚盾曲風的武俠片。

要是不刻意去凸顯塑形與逐格作為《熱帶複眼》的創作本體,實在很難想像作品對於連續運動的得心應手。無庸置疑,耗費數年一點一滴經營而成的一瞥美學為短片的不凡所在。除此之外,千萬不要忘記藝術家如何胸有成竹地將作品打造成後設之作。前述的映鏡祭壇與散佈林中的波型鏡子,乃至關重要的線索。它們的功能非止於映現出片中角色的多重表徵,還具備折射作品構成的反思意義。這尤其在悲劇主角被鱷魚咬斷一條腿而失速摔落引起一聲玻璃碎裂巨響時,充分地展現出來。鼠鹿究竟是因撞翻波型鏡子而亡,還是實際上由鏡子製成的他因墜地而支離破碎?無論是哪一個,答案都可能涉及主角作為幻象(而非肉身實體)的主體。藝術家似乎意欲藉此宣告敘事,說穿了,不過就是虛構的產物——哪怕是跨文化寓言。這再次闡明《熱帶複眼》的敘事,終究多少是帶有反敘事的成分。

如果不是這樣,當鼠鹿渡河發展至你死我活的高潮階段時,片中為何會在樂音由最高音至最低音的情況下突然置入一個鳥瞰河流森林、敵對雙方無影無蹤,只見圍繞河邊的動物樂手們,及尤其一塊懸浮於河上的銀白鏡子的大遠景?後者的出現,讓這場千鈞一髮的決鬥被懸置了起來,取而代之的是一塊塊隨著流水載浮載沉、不時映照著鼠鹿側臉的波型鏡子。這個短暫卻意味深長的片刻,展現出藝術家對於停格動畫創作該在何時說故事,又應在何時讓情節停頓的揮灑自如、氣定神閒。此特異時刻的潛在意義,不可能與張徐展意欲凸顯此部作品的創作架構毫無關係。懸浮在河上的長方形鏡子,像極了那投映著栩栩如生紙偶的銀幕,而整個發生渡河寓言的大自然不就是讓所有虛構之物得以幻化成真的舞台?加上自開場至結束,隱藏鼠鹿身軀下那每每展露在觀眾眼前的到底是一個有著人形臉面與四肢的表演者,致使《熱帶複眼》不折不扣是一部大膽兼容敘事與後設的難得之作。如果這位匿名的鼠鹿表演者最後之死乃為了破除敘事的幻象,那麼使之不得不如此犧牲以凸顯動畫構成與操偶師的題旨亦順理成章。

張徐展糅合此番雙重張力的殊異作法,在我看來,絕對與其新媒體創作背景有關。就在他榮獲金馬獎時,《熱帶複眼》以「複眼叢林」個展之名的一部分,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個展中,除了透過單頻道形態投映動畫短片(「美術館版」稍短了二十秒,亦無「電影版」中蒼蠅貼附鏡面的開場畫面、片尾有關鏡子屍體與微光閃爍的洞穴畫面另以錄像空間裝置的《Untitled》之名展出),藝術家與展覽製作人陳湘汶、美術統籌詹昱筑協力根據美術館空間,現地製作展陳渡河事件的整個舞台,透過窺探式的觀看方法沿著河流舞台藏匿展開文本的各個平行時空(《湖景廣場:鱷魚與鼠鹿的故事》、《湖景廣場:螃蟹與兔子的故事》、《湖景廣場:水牛與青蛙的故事》、《魔山普陀巖》、《皮影戲台》等),及現身的各類紙偶群(《涼傘紙偶》、《樂手紙偶》、《扮裝陣頭紙偶》等);而變化著老虎、狼、兔子、狐狸、鼠鹿、灰鼠的影子片段,則建立在隨機組合的單頻道錄像動畫形態(《狼與虎與其他》)。美術館的動畫展覽,其中最教人矚目之處,的確是藝術家及其團隊將整個展廳以「紙膚空間裝置」之名,藉由糅製印有德文、英文、印尼文、日文、中文報紙的方式讓展牆至天花板皆呈顯出被牢牢包覆的觸視(haptic)形態。如此一來,遊走的觀眾不單處於觀看與聆聽狀態,還被猶如皮膜的跨文化視聽空間給纏繞,浸潤於皺摺肌理的作品世界中,進而成為動畫中——連同被預設為透過複眼觀看整個祭典表演的觀眾的蒼蠅——之一員。


(圖/《熱帶複眼》劇照;版權所有:張徐展;僅作報導與評論用途)

藝術家無拘無束進出電影院與美術館,說明了臺灣動畫創作之路已向嶄新路徑敞開。動畫再也不能只等同於感人心脾的類型代名詞,《熱帶複眼》與「複眼叢林」個展的跨域影像清楚指出,它一邊可以作為反思媒介本體的影音結晶,另邊則能雙向地貫穿傳統與當代、手工與數位、電影與視覺藝術等表徵的跨域成品。如果要為此給張徐展的《熱帶複眼》與「複眼叢林」里程碑式的原創力做出最精準的描繪——「雙棲美學的擴延動畫」將會是他傳承紙紮工藝、回應現代動畫,又融入新媒體的當代電影詩學!

值得一提,此回即將在誠品院線上映的「張徐展藝術動畫短片導演專題」,除了《熱帶複眼》,還包括藝術家另三部重要作品——一部停格動畫《SiSoMi》(2017-2018),兩部手繪動畫《陰極射線管的神秘儀式》(2012-2013)與《影像日誌no1.-no.19》(2014)。就媒介特性與風格而言,《SiSoMi》可謂《熱帶複眼》系出同門的關鍵之作:前者是初生,後者即為集大成。至於另兩部手繪動畫,則為張徐展求學階段以其獨樹一格的繪畫技法描寫當代社會諸多現象的詭誕之作。

自 11 年前的《陰極射線管的神秘儀式》迄今的《熱帶複眼》,此專題影展聯映四部作品,讓張氏雙棲美學的擴延動畫覓其源起與變化,又向未來指引無限可能的新徑。

.封面照片:圖/《熱帶複眼》劇照;版權所有:張徐展;僅作報導與評論用途

孫松榮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電影創作學系合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