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身影,是歷史跟集體埋藏的圖譜:記 2022 Doclisboa 里斯本紀錄片影展

727
2023-01-05
  • 林忠模

2022 年 10 月上旬舉辦的 Doclisboa(里斯本紀錄片影展),已來到第 20 屆。除了作為西葡語系紀錄片匯集地外,本屆 Doclisboa 在節目內容上還有兩個值得一提的亮點,例如在回顧單元規劃了巴西影人 Carlos Reichenbach 的專題。Carlos Reichenbach 是巴西 1960 年代末期「邊緣電影」(Cinema Marginal,又稱 Udigrudi)的重要成員,前衛性格濃烈,除了社會寫實的創作意圖外,也嘗試各種類型及美學可能,橫跨通俗劇、驚悚片、色情電影、實驗電影等領域。此次完整放映他數十年來創作生涯的作品,呈現他對於烏托邦理想、夢及欲望的探索。

回顧單元中的另一重要台柱則是「The Colonial Question」,這主題的發想點,起自阿爾及利亞戰爭在 1962 年結束,象徵法國在非洲結束殖民統治,約莫同時葡萄牙卻在非洲展開大規模的殖民戰爭,直到 1974 年康乃馨革命才停止。在這段法、葡兩國前後經歷的殖民戰爭狀態下,當時由於當局對影像流通進行控管,因此許多事實難以在媒體前呈現。本單元選進之作,便試圖去突破當初殘缺的空白,以及幾內亞比索、安哥拉、莫三比克、阿爾及利亞、塞內加爾、馬利、尼日等這些前殖民地在各自獨立建國後,如何艱困地處理殖民留下來的剝削體制與記憶創傷。歷史真相的拾回平反、殖民經驗的反省,以及從前的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現今如何面對彼此。都在這些或出身自殖民母國,或由獨立後興起的非洲電影工作者的紀錄片中,進行了深入的對話思考。

葡萄牙女性的個人經驗與時代處境

而本屆影展筆者集中觀看的葡語系紀錄片(及少量的西語)裡,也有特別讓人印象深刻之作。如 Ricardo Leite 執導的《Blue Apples》,聚焦在 Edila Gaitonde 這位女性獨特的生命經驗。出生於亞速爾群島的她,是薩拉查政權統治下第一位跟果阿(Goa)邦的印度人通婚的葡萄牙女性。印度次大陸上的果阿邦早在 16 世紀便是葡萄牙殖民地,即便 1947 年印度從英國統治獨立,葡萄牙仍抗拒歸還,直要到 1961 年印度政府出兵後才取回,當地的印度人因而數百年來都與葡萄牙有所接觸;但是 Edila 的丈夫 Pundlik Gaitonde 除了有著果阿邦印度人的身分外,同時也是持續鼓吹該地從葡萄牙殖民手中解放出來的重要異議份子,這層特殊背景,讓作為伴侶隨侍在側的 Edila,也一同經歷時代震盪下萬里流動的人生。


(圖/《Blue Apples》劇照;2022 Doclisboa 里斯本紀錄片影展提供)

Edila 的早年生命因此與政治脫離不開,便連她與丈夫的蜜月旅行,竟是前往位於葡萄牙中部海濱、薩拉查政權常用來關押政治犯的佩尼切要塞(Peniche Fortress)探監,訪視被監禁的果阿解放運動(Goa liberation movement)人士。此外,她身處雲集知識份子與政府官員的上層社會,也讓其得以貼身見證當時果阿邦在風起雲湧的解放運動風潮下,社會各界微妙的情勢。Edila 本人常以攝影機記錄生活周遭事物的習慣,為試圖傳達個人經驗與歷史交會面貌的本片提供了許多可取用參照的珍貴素材,更伴隨 Edila片中娓娓道來的旁白,一路接續訴說她在果阿獨立後,如何以一介異邦人熱情認識、理解果阿的文化,並將見聞以出版帶回給她的葡萄牙(前殖民者)同胞,在兩地間扮演橋樑。若說 Edila 的前半生是政治人物的伴侶,那麼後半生,則更像是在葡萄牙、印度與英國國境間自由流動的世界公民,不拘泥於狹隘的地域觀念或認同,而是在陌生的差異中,看見同為人的共通及值得欣賞之處。而她與當時一般葡萄牙女性有別的生命,也為女性發展自我的可能性,帶來了激勵的榜樣。

另一部與葡萄牙女性有關的紀錄片,則是 Luísa Marinho 和 Luísa Sequeira 合作的《What Words Can Do》。影片記錄的,是關於葡萄牙在 1972 年發生的「三個瑪麗亞」(three Marias)事件。這一事件,起因為三位女性寫作者(Maria Isabel Barreno、Maria Teresa Horta、Maria Velho da Costa,剛好都名叫瑪麗亞)在咖啡館閒談中,聊到 17 世紀時匿名出版的書信體小說《葡萄牙修女的書信》(Letters of a Portuguese Nun),於是靈機一動,決定來合寫同樣屬於書信體的著作,反映當時葡萄牙女性的心聲;然而,這本辛辣不已的《New Portuguese Letters》,不僅露骨描寫女性的性經驗(還有嘲諷男人在床上的表現),牴觸天主教社會下保守父權的舊思維,還連帶談論如殖民戰爭、強暴、墮胎這類禁忌的審查話題。結果書甫出版便旋即遭禁,警方上門將印好的書一律收繳,三個作者也被以傷風敗德跟濫用出版自由的罪名告上法庭。

眼看在氛圍封閉的葡萄牙境內將被國家機器施予牢獄之災,三人於是將求援目光望向國外,她們寫信寄書給三位素未謀面、但她們認為屬於女性主義者的知名作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以及 Christiane Rochefort。西蒙‧波娃和莒哈絲有沒有確實收到不得而知,但寄給 Christiane Rochefort 的那份,卻因作家本人出差而被她的祕魯鄰居先行看過,奇特地輾轉將此事始末傳進了法國的婦女解放運動(Mouvement de Libération des Femmes)及其拉美相關成員的圈子,甚至還傳到美國,最終引爆了全球女性主義者在媒體跟行動上對三位瑪麗亞的隔海聲援,迫使葡萄牙政府在這局面下不敢草率判刑,這場官司也纏訟兩年,最後在康乃馨革命後獲判無罪。


(圖/《What Words Can Do》劇照;2022 Doclisboa 里斯本紀錄片影展提供)

不過,本片除細細梳理三位瑪麗亞回憶當時的細節之外,還點出她們彼此個性與思考上的差異,以及在那個葡萄牙人並不熟悉女性主義的年代中,如何在未知的黑暗中摸索發聲,最終打開了葡萄牙女性覺醒跟怒吼的時刻。即使三個當事人往後因立場差異(比如能接受同性戀的程度不同)而於行動上漸行漸遠;然而回看當初,也映照出不同思維光譜的女性,因同處在父權跟審查社會裡被邊緣的處境,勇於合流進擊、敲開障礙的夥伴情誼,以及當中文字、語言跟發聲所具備的力量。

室內空間肇生的一期一會

Rosa Coutinho Cabral 拍攝的《Rosa’s House》,以自身在里斯本市區內居住多年,卻因都更、租金調漲而被迫即將離開的家屋出發,在記錄之中,反芻在此經歷的點滴。深愛這居所的她,不只愛其周圍環境、室內格局,也珍惜著與曾在此借宿、分租或造訪的友人相處相伴的記憶。家屋既是本片視覺上的主角,也因其內發生的經驗與附著的情感,成為導演自我的另一化身。屋內的氣場伴她安心度過剪接台上無數時光,陽台流通的動線視野,令她可綜觀市區內變動又迷人的景觀。彷彿身在此處,她的心便落下了錨,能氣定神閒地眼觀外界與內在;這空間同時又如通透的膜一般,讓她能自由地跟來來去去的人分享愛好或交流見解。於是,離開這樣子的家,便也有如切除身體的一部分,讓人心痛又難以割捨。

導演此刻鏡頭中的凝視,與她過往隨手記錄的影像,在片中共同交織,將家屋的物理特性轉變為召喚記憶、氣味跟心緒的時光走廊,在點滴中逐步匯聚為洪流;人與物之間的關係,也因此成為人面對生命中的經驗沖洗時,所激發出的身與心的反應,獨一無二的生命時光,回頭成就出對 Rosa 來說獨一無二的家屋,一旦分離了,便徹底消失。於是,記錄家屋的這一舉動,既是為確認自己在這裡認真生活過的事實,也是在對此地做最後一次珍重的道別,而在翻找過程裡,最後卻也暴露了導演最深的秘密:這家屋亦是她與英年早逝的女兒一同相處過的空間,重新審視那些丟在閣樓內閒置的物件,無疑再度喚起她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然而,離開此地,卻也意味著拋下女兒曾經存在過的痕跡。


(圖/《Rosa’s House》劇照;2022 Doclisboa 里斯本紀錄片影展提供)

正是如此難捨,讓片中最後那個導演在屋頂上模仿《卡比莉亞之夜》(Nights of Cabiria,1957)女主角、跳著笨拙舞蹈的鏡頭,幾乎令人熱淚盈眶。人生總有無法挽回也無從理解的遺憾,然而對暮年的 Rosa 而言,回顧過往甜美與傷痛後安靜放手,把生活中感到的笨拙無力化作活在當下自在的舞動,不也是重新出發、再做一次從舒適圈內跳出的冒險?

西班牙導演 Irene M. Borrego 拍攝的紀錄片《The Visit and A Secret Garden》,多數篇幅也都發生在室內。鏡頭下的主人翁 Isabel Santaló,在 1950-1960 年代曾被認為是西班牙優秀的女性畫家,但是多年後現今住在馬德里一間小公寓內的她,被西班牙繪畫史遺忘,幾乎無人提起;然而,本片特別的是,它並非試圖為被埋沒的畫家作傳,將其形象跟作品重現在銀幕前,因為實際上關於 Isabel Santaló 能找到的歷史線索實在太少,便連片中訪談唯一記得她的同代知名畫家 Antonio López,也對其社交跟私人生活不甚了然。神秘的 Isabel 忽然在某個時刻,就這樣默默地淡出了繪畫圈。

因而誠如導演在訪談所言,本片並非關於 Isabel 的紀錄片,而是她與 Isabel 共同完成的作品。影片的核心,其實是在這一次次的「造訪」及對話的內容,造訪的動機,也隨影片中途揭露 Isabel 實際上是導演的姑婆這個事實而逐步顯明:雖是親戚,但由於 Isabel 從事藝術跟家庭決裂(因此還用了 Santaló 這個假名),導演反而極少在家族內聽到有人提起過她,然而,本身從事影像藝術的導演,也同樣面臨家族內不認可的目光,正是相似的際遇,才使得她想接觸這位陌生遙遠的姑婆。


(圖/《The Visit and A Secret Garden》劇照;2022 Doclisboa 里斯本紀錄片影展提供)

在次次造訪中,我們看見老邁、只想與貓作伴的 Isabel,從原先對導演愛理不理,到慢慢透露出關於她的過去的微小線索。即使她對創作很有信心,但在彼時男性主導的西班牙繪畫圈內,她無法擁有同等的支持網絡(如畫廊、藝評、收藏家)協助其出名或販賣畫作,內向的她也不擅於在這樣的圈內生態張揚推銷自己,於是從藝術圈退卻,轉而專注在自己的創作天地,似乎也是不得不然的走向。從這點上,本片將湮沒畫家背後的謎團,轉為對於父權體制下,從事藝術的女人如何不受歡迎以致於被消音、缺席的省思,而當在社會上與家族內都不獲認可,女性藝術工作者該怎麼肯定自己的價值?導演在本片與 Isabel 的相遇,在對話裡雖不見得就因此獲得了這個她其實最想詢問姑婆的問題的答案,然而在 Isabel 的平靜,以及她對創作的專注與對藝術的嚴肅態度裡,仍舊感受到了在困境中勇於表達自我、不忮不求的力量。

關於家庭影像的敏銳思辨

現今使用家庭影像(Home Movie,或稱家庭電影)從事創作已被越來越多人接受,Inês Pedrosa e Melo 的紀錄短片《Home, Revised》,則是一部少見對使用這類手法本身進行思辨的散文電影(essay film)。她從原生家庭自 1998 年因父親購買家用攝影機、家中開始有這類影像出現為起點出發,浮想聯翩思索起觀看自身或他人家庭影像時所產生的感受,並於聲軌上放進其他慣用這類素材創作的電影工作者們在訪談中的見解。家庭電影的特殊性,它迷人的曖昧之處,也在片中這些流動的思考裡一層層地浮現。

比如家庭影像的產生中,拍攝者往往同時是現場事件的參與者,對象也常會對鏡頭有所反應或者說話,這因此造就出高度的親暱感;另外,家庭影像隨手記錄、不刻意剪接甚或任意堆疊的素人質感,也令其結構上有著開放性,看似串連的每段,也似都能各自享有自足的時空。於是,以此類素材進行創作,必然也經歷先是觀者的體驗,沉浸在某人生命中的吉光片羽;但是,家庭影像在成為「影像」之後,似又不單純只是過去的索引,相對的,它似乎也產生屬於它自己的生命,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


(圖/《Home, Revised》劇照;2022 Doclisboa 里斯本紀錄片影展提供)

這種似近(來自鏡頭內當下即刻的親暱)又似遠(源於屬於「過去」的痕跡,也屬於「影像」的自足)的雙重狀態,正是家庭影像為何能在觀者心中造成距離的擺蕩感,因而迷人的地方;但同時構成創作挑戰的是,當創作者挪用起這些影像,勢必得自問,如何在其作為過去之事脈絡的索引,與其作為影像的開放性之間所產生的,讓人困惑的倫理問題。因為這牽涉到在成就創作的前提下,可將這些影像置入到哪些其他的敘事、觀點,揉捏形塑到什麼程度,而不致於將原本的故事陷入全然的扭曲。本片敏銳觀察到這個以家庭影像進行再創作的過程中會遭遇到的茫然,而在這茫然的背後,也反映身為紀錄片工作者時常要提醒自己的,亦即在創作中,可以將自我放大到何等限度?

上述提到的傑出紀錄片,巧合地都是與女性經驗相關,也幾乎全為女性所創作。在葡萄牙與西班牙兩地,由於多年獨裁體制跟天主教宗教傳統的結合,女性的發展處處受限,也因此女權的覺醒、女性地位的提升相對晚近。試圖如實描繪女人在過去那段歷史中真實的生活,以及發展出屬於女性自己在創作上的風格與聲音,也是這些作品在本屆 Doclisboa 帶給筆者的最大收穫。

.封面照片:《The Visit and A Secret Garden》劇照;2022 Doclisboa 里斯本紀錄片影展提供

林忠模

文字雜工一枚。曾任職 NGO 組織、研究助理、影音平台編輯,並與富邦文教基金會「全國高中職巡迴電影學校」計畫合作撰寫電影教材。文章曾刊於《放映週報》、《紀工報》、《臺灣數位藝術網digiarts》、《藝術家》、《數位荒原》等刊物。近期關注興趣為東歐與拉美地區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