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南方】媒材實驗到疫情後實驗——2022 南方影展實驗片類筆記

721
2022-10-10

編按:2022 南方影展即將於十一月開始,本年度影展以「末世新生」為題,繼續關心華語地區的邊緣創作。競賽「南方獎」也在劇情長片、劇情短片、紀錄片、實驗片、動畫片、台南影像、人權關懷、南方學生等各類獎項中,評選各類精彩作品。本期《放映週報》選錄參與南方獎實驗片初賽評選工作的作者陳湘汶專文一篇,向讀者分享其當年所見的實驗影像視野。

※※

經過 Covid-19 橫掃全球的三年時間,各地藝文展演活動無不在期程、內容上因應疫情的影響而有改變,取消或延期當然是大宗,但是在疫情成為某種新日常的情境之下,不僅主辦方必須思考籌辦機制的雲端化,展演形式也勢必對「遠距」這個議題思考轉型或折衷。

在作為關懷華人世界邊緣、爭議、多元與在地議題影像的平台—南方影展的「實驗類」項目中,今年初審階段共收到共 78 件影片,而創作者選擇實驗片這個類別,勢必是認為自己的作品符合了不論是實驗的精神或形式;既然「實驗」一詞可以被實踐在拍攝方法、敘事架構、物質性的材料實驗等方向,因此在這些優秀的影片當中遴選作品則成了一個不斷試圖定義、影像美學、形式突破之間擺盪的旅程,同時也樂見創作者們持續在這條路上探索有趣的影像生產方法。


(圖/《1/5400・單格舞曲》劇照;2022 南方影展提供)

透過不同影像材質介面的蒙太奇,使材料的物質性變成重要訊息傳遞的方式,相異質感的影像造型手法,編織出了觀者更多的想像空間。張若涵《1/5400・單格舞曲》(2021)將 8mm 與 16mm 的膠卷疊合,手工介入的動作與口述日文的旁白使導演的意識讓異地的時間與影像框架遠離現實、又被縫合在一起。在觀看這類的影片時,觀眾需要的除了想像力與感性之外,也許還需具備部分對材料的掌握方得更進一層次的解讀。自然和宇宙經常被不同的神話或寓言以擬人的形態來比喻,劉行欣《神以外靈以內——行書帖》(2021)除了使用 35mm、電子儀器影像之外,將其父親身體檢查報告的影像也放入影片當中,並且加入了掃描儀器的光,這些象徵理性科學的影像與親情的陳述,就像個人的身體作為某種內在自然的象徵與客觀外在自然產生有趣的對話。

在實驗片類中我們也經常見到導演著迷於現場的偶然與即興,王沫文的《三重渡》(2020)以母親的離世為拍攝動機,遊走在不同的算命師之間,而這趟生者在現世的思親旅程透過算命的話語企圖連結到冥世的母親,看似漫無目的的探問,在影片最後方揭示導演是想透過這些「第三人」的證言來帶領父親離開傷痛,邁開新的步伐。陳哲偉的《矛》邀請有解離症的演員在電影棚裡親自演出自己的生命經歷,經過催眠師的引領他遇見了其他的自己,影片中將搬演與催眠的陳述穿插,讓觀眾看到不同層次的真實,然而在最後帶來的重要翻轉——催眠過程中的另個人格突現,佔領主角的身體,一句如刺的台詞,讓整個拍攝現實又添了一層虛構與真實之間的模糊地帶。當影片敘事交給現場,除了紀錄的特質外,如何制定遊戲規則,變成了我們期待的部分。


(圖/《非常,非常,非常地》劇照;2022 南方影展提供)

也許因為疫情的關係,本屆有不少啟發自疫情爆發後的關於隔離、人際、生命的深思。其中我們在表演藝術的領域看見越來愈多創作者思考直播作為創作形式,或者線上創作的可能性。莊漢琳《寶貝母親_B-side》(2022)的內容是來自舞蹈劇場《寶貝母親:複視》,《寶貝母親:複視》為一可實體參與的演出,同時也開放觀眾登入zoom連線觀看,而《寶貝母親_B-side》則將現場拍攝的影片、zoom 直播室視窗重新剪輯,將這件劇場作品所要批判之父權結構透過觀看機制給呈現出來。
疫情不僅催生了更多導演嘗試線上展演與影片創作形式之外,虛擬世界挖礦和區塊鏈經濟的活動顯然也成了不可忽略的趨勢。劉廣隸《非常,非常,非常地》(2021)以虛擬貨幣跟數位垃圾的探討為線索,影片中呈現的在虛擬空間中的生產與消費實則已經與現實生活具體產生連鎖效應,而透過電玩遊戲引擎來創作則也更反映了數位影像美學趨勢。

除了視覺上的影像實驗之外,這次也有幾件值得關注特別在聲音設計上引人注意的影片。以聲音藝術為人所知的澎葉生的馬祖創作《在馬祖,她一無所聞。她聽聞一切。》(2021)中呈現了細緻的環境錄音成果並且與口述的記憶對話,讓「馬祖」這個對臺灣人而言非常具有歷史意義和象徵的島嶼能透過不同的方式建構起不同以往的樣貌。林仕杰的《土星頻道》(2022)則是透過日常生活中已經深植人心的聲響例如捷運、醫院等,傳達這些反覆出現的聲響對人們的制約,具有強烈符號象徵的影音分離術,不僅掙開了一對一的單向連結,更提供了更多化學反應。陳君典《蜃樓記》(2021)拍攝地點在北臺灣著名的飛碟屋,這些建築象徵著臺灣未來主義想像,然而沒落之後,鏡頭下海灘上微小的人影、飛碟屋內的小生物,使該處似乎凝縮在特定的時空,對於烏托邦的想像在那個結界裡面不斷迴盪。


(圖/《蜃樓記》劇照;2022 南方影展提供)

錄像藝術與具實驗性格之電影的界線在今日已然模糊,在電影/影片獎補助中越來越常見當代錄像藝術的身影,而在當代藝術展演中見電影、紀錄片的展出也不是稀罕的事。而其中實驗片更是視覺藝術家們嘗試「跨界」的對象,當導演與視覺藝術家同聚一堂時,也許可能被稱為資源爭奪,但我更寧願從觀眾角度去了解他們創作著重之處各有不同時,也欣賞那些從同個時代切片折射出的不同光譜。實驗片類項在南方影展中的位置,有趣的是它不僅可藉以觀察當下影片創作者們如何看待「實驗」這個字,如同前述的,它可以是針對影像媒材/材料上的挑戰、拍攝手法與敘事的想像力,並且,在特定時空下跳脫對影像的定義,去對「實驗」進行「實驗」,一定是隨著技術與時代精神而演變的結晶。

.本篇文章由 2022 南方影展與《放映週報》合作完成。

.封面照片:《土星頻道》劇照;2022 南方影展提供

陳湘汶

策展人,養成背景為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現任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藝術總監,關注錄像與各類新媒體藝術。手機黏著度極高,網路成癮者同時是一位貓奴。近期參與的策展計畫有2022年「複景生活-當代藝術視角中的蒙古及中亞」(台灣)、2021年「2021臺北數位藝術節 - 無邊庇護所」、「過站不停」、「由林成森」(台灣)、「2020臺北數位藝術節 - 01_LOVE 愛情數據」(台灣)、2019年「情書・手繭・後戰爭」(台灣、印尼)、「超越實驗4 實驗動畫影展」(台灣)、2018年「Is/In-Land: 台蒙藝術遊牧計畫」(台灣、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