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K48:女孩別哭》:規則裡的生存者

638
2019-01-15

在商業與藝術間游刃有餘的泰國導演納瓦波・坦榮瓜塔納利(Nawapol Thamrongrattanarit),2018年有兩部長片新作在台灣放映,其一在院線上映,是思索死期將臨、死亡為何的《明天,最後一天》(Die Tomorrow);另一在高雄電影節播放,是以泰國女子偶像團體BNK48為拍攝對象的《BNK48:女孩別哭》(BNK48: Girls Don't Cry)。一者談死亡,一者談青春,截然不同的主題,讓剛步入微中年的納瓦波彷彿站在時間河流的中端,遙望未來、回首凝視。當《明天,最後一天》問到該如何看待無法掌握的死亡時,《BNK48:女孩別哭》則向這群正在閃耀的少女們提問,或者藉此提出他的看法:追逐夢想的過程中,所遭遇的快樂沮喪痛苦矛盾和眼淚,都是美麗的火花。

BNK48是日本女子偶像天團AKB48的泰國姊妹團。納瓦波為了完成影片,花費五個月拍她們訓練、表演、舞台下的活動,不過大量的活動畫面在片中只是作為輔助零星穿插,最終影片是以導演的提問推進時序、串連26位初代成員的訪談形構主軸。晝面中穿著T-shirt、打扮相對樸實親和的成員,在空無一物的白色隔間裡接受採訪,胸上景框,聚焦臉龐,對著鏡頭訴說當初參加選拔的動機、產生什麼改變、受訓的過程、為了人氣而競爭等回憶;是採訪,也像是某種對著粉絲(和即將成為的粉絲)說話的非直播影片。

這樣的呈現方式,讓受訪女孩有機會展露個性,說出屬於自己的經歷:酷酷的女孩要學會以前不曾的微笑;甜美的少女為了人氣曾刻意展現不一樣特質,卻遭到原本粉絲不滿;外型相對弱勢的成員,再怎麼精進才藝,始終進不去單曲選拔⋯⋯每個女孩都有自己的逐夢苦澀,納瓦波除了讓她們「說」出來,更以鮮少停歇的音樂精準勾勒氣氛、變換節奏,牽引觀眾情緒進入少女心事。導演對音樂運用自如,從女孩們談起團體內部為了人氣而競爭時可見一斑,乍聽相似的鋼琴曲調賦予影片輕盈感,此時適時變奏,為當下氣氛增添一絲不可明言的黑暗與緊張。

觀察近年以偶像為主題的影視作品或節目,往往直面或折射出文化命題。2017年的《東京女子偶像流》是聚焦日本偶像文化的紀錄片,影片直擊粉絲與偶像互相依賴的關係,讓無形卻掌握人氣的手,化為具體可見的粉絲行動,與此同時,透過學者專家訪談,尖銳戳破偶像文化裡的日本性,以及整個社會經濟危機造成的性別關係等問題。2018年的《PRODUCE 48》則是韓國娛樂公司邀請AKB48家族總製作人秋元康,一起合作的大型選秀實境節目,目標是選出12名成員組成日韓合體的女子偶像團體。節目因為有AKB48家族部分成員加入,加上限制韓國觀眾才有投票權的規則,無形中突顯了日韓偶像文化的差異。

不論是有形可見的日本粉絲,還是電視直播時另一頭不可見的韓國觀眾,都明確傳達出「粉絲是決定偶像存亡的人」,人氣是決勝關鍵。在《BNK48:女孩別哭》當中也不例外,即使粉絲的具體身影幾乎缺席,但從幾位成員提到按讚數、留言等等,足以感受到粉絲如棲息網路世界的居民或者幽靈,不具肉身,面目模糊,來自四面八方,從彼端決定她們生死,壓力時時刻刻在心頭。

事實上,《BNK48:女孩別哭》和另外兩者更大的不同——或說更令人困惑、玩味的——在於不易辨別泰國特色。《東京女子偶像流》透過粉絲與偶像互動的情況,佐以專家解說,揭露偶像文化的日本性;《PRODUCE 48》雖然看不見粉絲,但螢幕上日韓兩地偶像的一舉一動都在突顯差異,更遑論觀眾有立即投票表態的特權。《BNK48:女孩別哭》既沒有粉絲作為觀察,亦缺少對照組比較,除了使用不同語言,對偶像文化不熟悉的觀眾只看見一位位溫柔可人、皮膚白皙、瓜子臉蛋,外貌及活動造型和日本偶像差異頗低的女孩,談著個人逐夢這類太過普世(而不太能感受到和泰國文化、泰國粉絲有多大關係)的事。

納瓦波曾在訪談中提及,吸引他拍攝本片的原因之一是,觀察如此「日本概念」的偶像團體,如何適應泰國文化。納瓦波沒有對這個現象表示不安或否定,影片缺乏泰國特色的顯現,甚至跨國文化移植的直接討論或批判,似乎可以推論為導演觀點不全的結果。然而當電影以受訪鏡頭為主,僅存外表和語言(一如團員談論臉書貼文該如何吸引人氣也是依靠這兩方面的表現)作為判斷時,多顆鏡頭交錯呈現最受歡迎的皮膚白潤、臉型和髮型最似日本女孩的隊長CHERPRANG,和排名較落後的皮膚黝黑、五官更接近大眾習以為常的泰國人Jib,不只彰顯「紅花/綠葉」之別,也隱隱露出「日本性/泰國性」的聯想線頭。甚至片末導演放上最初徵選BNK48的側拍畫面,幾無例外地,各個未經訓練、更「泰國打扮」的青澀稚嫩模樣,仍持續勾動觀者的不安——彷彿暗示偶像文化由日本注入泰國的那一刻起,就是要消除泰國特色。

儘管可能讓一些觀眾察覺不安,《BNK48:女孩別哭》大體上仍是可口、易看。日本偶像文化的基礎是年齡與性別,不管是舞台中心的紅花或邊緣的綠葉,少女本身都是綻放青春的花朵。納瓦波深知只要讓她們說自己的故事,補捉細微表情,搭配適當音樂,便能展現芳華魅力。縱然說著偶像世界裡的陰暗面,鏡頭前的淚水仍閃耀純真,宛若蒼井優在《花與愛麗絲》 最後翩翩起舞的奪目光采,到頭來,青春少女的眼淚怎麼哭都動人。

 延伸閱讀
 

 
632期【焦點影評】

這些淚水無疑是真情流露,同時也是爭取人氣的機會,納瓦波與團員們都深諳於此。導演曾在訪談中說「我想,所有的成員都知道自己想說什麼,以及什麼不該說出來」,言談間流露出拍攝者與受訪者對於螢幕形象/影像之於觀眾的影響力,以及反過來觀眾即是市場握其生殺大權,乃至對於整個影視產業之遊戲機制的深刻瞭解。BNK48的大紅大紫,和納瓦波在商業宣傳廣告、藝術電影影展圈乃至主流片廠電影的左右逢源,都不是推翻遊戲規則,而是在熟知遊戲規則下,取得平衡的精準創作/演出。就像納瓦波在影片中剪入女孩們談論三支單曲的人氣選拔,與內部高壓競爭時,看似打破往常偶像形象的美好面紗,可是他與女孩們都沒有質疑這套機制本身是否扭曲,是否加重惡性循環。

納瓦波的作品經常讓被攝者直面鏡頭回答問題,而他也總是讓自己的聲音適時進入影片,像是不經意的提醒觀眾察覺拍攝者存在。《BNK48:女孩別哭》同樣由納瓦波親自現聲,不過他的發聲位置不像站在攝影機的冰冷後方,更像與女孩們站在同一側,輕拭她們的淚水,柔軟訴說影片副標「女孩別哭」,認同她們非常個人的青春逐夢,盯視著逐夢火花的璀璨,讓影片顯得夢幻而清新,充滿美好正向的力量。影片沒有明確揭露另一隻幕後的手——本片是BNK48公司的委託案,慶祝創團一週年,其順利推出,自然符合公司立場。電影收在納瓦波問女孩們怎麼收尾,有個女孩散發光彩說,可以拍續集,因為我們的故事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