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茫茫人海中尋找 connection——HBO 影集 《Looking》 電影版完結篇

578
2016-10-20

 

“Love is a mysterious game.”

——Patrick

 

HBO的影集《Looking》只演了兩季就由於收視率不佳而被取消了。後來又傳出會有第三季,結果第三季沒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部兩小時的電影版完結篇。

在第二季結尾,Patrick了解到他要的愛情,跟Kevin要的完全不一樣。於是狂暴地分手。電影版的開頭則是在一年之後,Patrick從丹佛回到舊金山來尋找一個closure——有的時候,人在某些不得已或者無法控制的狀況之下,顧不得一切地逃脫了,留下一些遺憾或造成了什麼傷害。然後到了某一個時間點,你會覺得,是時候來面對了。不管怎麼樣,都應該做一個了結。這就是這部影片要講的故事。

《Looking》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由於它的導演安德魯海格(Andrew Haigh)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愛在週末邂逅時》(Weekend,2011)。《Weekend》是一部非常小成本的獨立製片,演員嚴格說起來只有兩個。但是他把兩個人從相遇、一夜情,發現彼此之間共通的connection,好不容易燃起了那麼一點愛情的希望,卻因為其中一人早有遠離的安排而不得已各奔前程。

導演把那一點淡淡的悵然跟再續緣分的冀望,在結尾時,輕描淡寫出來。同時,這種深入人生境遇與親密關係的探討,也成為新一代同志電影的啟迪。

圖:《愛在週末邂逅時》。

同志在電影裡的形象,從早期的掩飾、偽裝、扭曲,到後石牆時代,可以分作幾個類型。《電影中的同志》(The Celluloid Closet,1981)這部紀錄片,把這些刻板形象的類型一一檢討分析出來。在好萊塢電影裡,同志角色從來就沒有被認真看待過。

到了同志運動開始有成,在80年代出現了一兩部正面描述同志感情關係的影片,例如《造愛》(Making Love)、《Personal Best》都是1982年出品。但接下來由於愛滋的出現,同志影片開始大量處理這些問題,像是《長期伴侶》(Longtime Companion,1989)、《費城故事》(Philadelphia,1993)。我都還記得曾在金馬國際影展看到這些關於愛滋的影片。

但在主流電影裡,同志角色還是只有插科打諢的配角。要是作為主角,也只能做一種「殉道者」的角色,像是《斷背山》(2005)、《自由大道》(2008)。至於前衛走偏鋒的酷兒電影(Queer Cinema),則是以大膽突破作為手段來彰顯同志認同及議題,跟小平民日常完全斷裂,比如《末路記事》(The Living End,1992)、《受詛的一代》(The Doom Generation,1995)。因此,同志在電影裡,根本都還沒有時間像異性戀角色那樣,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一般地來談論探討愛情。

接下來90年代後期,出現一大堆同志浪漫愛情喜劇,其實也就是同志電影類型開始走下坡的時候。一部比一部還要沒有新意、自溺、泡泡糖化。這個作品創意的低潮,同時也跟整個商業機制開始了解到,同志電影作為一個類型,有市場及銷售利益可圖的時間恰好一致。

《愛在週末邂逅時》的出現,指出了一個事實,也就是在同志更為主流社會接受之後,同志的經驗也開始產生分化,跟以前較為集中、同質的經驗不一樣了。換句話說,同志經驗不再那麼大同小異,可以一網打盡地視為一個整體。因而同志的角色需要被作為一個真正的個人來看待、談論。

導演也提到,片子裡的兩個角色,一個是對自己不同於主流很自信,勇於挑戰他人的偏見。另一個則是為了在異性戀朋友中融入,他經常避而不談或閃爍其辭地來掩飾自己。這是新一代的同志所面臨的社會、文化生活。而這些,都是目前耽溺於浪漫愛情喜劇的同志電影類型所看不到的。

接續這樣的風格,Andrew Haigh在HBO推出的影集,也就很貼近新一代的同志所面臨的愛情、友情的版圖。同志對於愛情的渴望,跟異性戀也一樣。只是在同志特殊的環境與文化裡面,愛情有其複雜難懂的不同面向。可是大家都可以了解的是,要在茫茫人海中尋找那一點點心靈相通的connection,一樣都很困難。 

圖:《Looking》。

《Looking》第一季講的是Patrick陷在三角戀情中的兩難。拍攝手法仍然很獨立製片,情節推展緩慢,大部分專注在角色的情緒與經驗。我問過一些看過的人,大部分都說,每看完一集都覺得什麼都沒發生,到底在幹什麼?但我卻看得津津有味。我覺得那些細微的個人經驗是非常惟妙惟肖並且一針見血的。打個比方,Patrick還蠻喜歡Richi的,兩人第一次上床搞砸了,第二次上床Patrick還在嘰嘰歪歪地說我不想立刻就玩一零什麼的。結果當Patrick跟他心儀的Kevin天雷勾動地火,Patrick立刻就抬起腿來,二話不說在辦公室就讓Kevin上了。

咳。(清一下喉嚨)你懂我意思?

第二季他們可能聽了很多人的意見,劇情加重了一點。但我要說的是,我還是比較喜歡第一季。其中有一些向《黃金女郎》(The Golden Girls)致敬的橋段,例如Patrick和Dom幫忙Augustin搬完家之後,跟他說再見,Patrick說的台詞是《黃金女郎》的主題曲: 〈Thank you for being a friend〉。跟導演一樣,我對《黃金女郎》有著無可抗拒的摯愛,所以我照單全收。

尤其第一季的結尾,Patrick在兩個情人之間搖擺,跟Richi吵了架,跑去找Kevin。跟Kevin之間的曖昧明朗起來,兩人互相表明愛意,上床。一面走回家還帶著一絲的甜蜜,結果在門口的階梯看到等在那裡不知多久的Richi。Richi表明他想跟Patrick一起陷入愛河,可是他覺得Patrick還沒有準備好接受真正的他,所以最好還是分手。在同一時間,Patrick經歷的是甜蜜、驚懼、欺瞞、拒絕與失落的百感交集。

這不就是愛情的滋味嗎?

Patrick一個人孤單單地回到房間,發現之前的室友加好友Augustin又回來睡在他床上。想必跟他男友吵架了。按下Augustin看到一半睡著了的筆電上的影集,《黃金女郎》裡對話進行著:

朵洛熙:「白蘭琪,你幹嘛在禮拜五晚上貼什麼廚櫃墊紙?」
白蘭琪:「我在試著把我過多的性能量消耗掉。」
朵洛熙:「那我們不如把吐司機的插頭插在你身上來烤餅乾!」
白蘭琪:「不要嘲笑我,朵洛熙!我已經連續五個禮拜五晚上沒有半個約會了。」
朵洛熙:「親愛的,這只不過是一點小小的低潮罷了。」
白蘭琪:「是嗎?這就是所謂的低潮嗎?我從沒遇到過這種事。噢,這簡直就是地獄!朵洛熙,你這樣連續這麼多年,是怎麼熬過來的?」
朵洛熙 (翻白眼):「因為我身邊有些特別有同情心的朋友!」

我必須承認,看完《Looking》的第一季,像我這樣的中年大叔,竟死灰復燃,也好想談一場戀愛。這證明它有多成功。

完結篇裡,一年後的Patrick再跟Kevin見面,想要看看他是否錯過了真愛,或者做對了選擇。萬萬沒想到他對自己曾經那麼深愛的人,造成了無可挽回的傷害。他的確錯過了一場真愛,但他當初的選擇也並沒有錯。人生就是這樣,沒有正確答案。但在最後一次見面,才了解到曾經錯過,那是什麼樣的心酸?

他們在地鐵出口碰面,原本那麼親近的人,竟只能生澀地說著一些客套的門面話。正如Patrick所說,「能怎麼說?愛情是神秘難解的。」

 

 Love is a mysterious game.

 

 

 

 

 

關於作者
 
陳敏郎
 
畢業於紐約大學電影研究所。2013年以首部長片《你的今天和我的明天》入圍台北電影節「國際青年導演競賽」與台北電影獎。目前正在籌備他的第二部劇情長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