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梵希與奧黛麗赫本、電影與文學、電影與歷史社會

542
2016-01-22

艾希克.貝勒罕(Eric Pellerin)導演,他與斗瑪.勾拉(Thomas Collard)攝影的電影《紀梵希的時尚王國》的法文原題《Hubert de Givenchy, un destin haute couture》是紀梵希的姓名,外加副題「頂尖時尚事業/生涯」。

紀梵希姓名的法文確切譯音是「雨拜.德.紀方希」,姓氏一般譯成紀梵希。這位法國服裝設計大師最著名也最為人為稱頌的是為奧黛麗.赫本主演的電影《龍鳳配》、《甜姐兒》、《第凡內早餐》擔任服裝設計。雙方因而開展出綿延40年的深厚友誼。為什麼只有40年而不是終身不渝呢?從美國導演比利.懷德1953年要奧黛麗.赫本(為了1954年出品的《龍鳳配》)到巴黎請紀梵希設計服裝到1993年1月20日奧黛麗.赫本英年早逝,歲月匆匆,只有40年的緣分,年近90的紀梵希如今在貝勒罕這部紀錄片中憶述時,眼中依然泛著淚光。那永恆的愛戀、那真情的流露,媲美戴立忍與魏德聖談起楊德昌時的悲從中來。

這部紀錄片中,有工作夥伴也有行家對紀梵希其人其事的描述,也有紀梵希自己的講古。他「比上,不比下。追求完美。」(奧黛麗.赫本1953年以《羅馬假期》大紅大紫成為影壇超級巨星後,非但不趁機撈錢猛賺,反而慎挑劇本,嚴選合作的導演,16年只演了16部電影,同樣是寧缺毋濫的完美主義)。他最大的資產是人,是工作團隊。他跟合作的對象談文學、藝術、電影(演員與導演)。他的設計還反映過米羅、馬諦斯等畫家的影響。

他年幼喪父。學業成績好,人文乖巧,問外婆他可不可以看看那些美麗的刺繡?他從中嗅出巴黎的氣息,時尚的味道。每當他想投身服裝設計,整個家族只有他媽媽貝阿提絲(Béatrice)支持他。這部電影中,他推崇過很多位服裝設計界的前輩或同行,紀梵希的謙和海涵由此可見。「他的服裝都是設計給20世紀活躍的女人,而不是足不出戶的貴婦。」他不會永遠留在工作室,他常常去看新事物,好讓他的設計也不斷創新。

1944年,他17歲,投身前輩賈克門下。往後一些年,在皮耶旗下,遇到過葛麗泰.嘉寶、奧黛麗.赫本、詩人考克多(Jean Cocteau)。他自立門戶,女演員卡波辛(Capucine,她1969年演過費里尼電影《愛情神話》)、Suzy Parker都擔任過他的model。「他的設計,不是要在媒體上譁眾取寵,而是為了讓女人生存在世界上。」他直接接見顧客,為對方設計,好讓人家有安全感。洛琳.白考兒、伊莉莎白.泰勒、珍.西寶都是他的客戶。美國總統遺孀甘迺迪夫人賈姬甚至委託他設計喪服。

紀梵希公司標誌是由四個G構成。片中有位專家比較迪奧(Dior)的設計是「用能用的衣料」,巴倫夏加(Balenciaga)的設計是「用想用的衣料」。奧黛莉.赫本每次來訪,都為紀梵希工作室「帶來陽光」。片中,赫本與紀梵希互相描述對方,字字珠璣,神采飛揚,不能盡記。他倆友誼深厚美麗如愛情,卻是柏拉圖式的,恰似紀梵希與一位共同工作多年的女夥伴Jeanne,非關sex。

紀梵希為服裝設計奉獻70年時光,現今關閉工作室,但他退而不休,用他的美術長才與對繪畫的造詣,在為凡爾賽修復而努力。這部紀錄片非常動人,尤其是紀梵希與奧黛麗.赫本年輕俊美時的身影格外珍貴。只是,關於紀梵希的sex與性偏好,你我依然一無所知,不像為《窈窕淑女》裡的奧黛麗.赫本設計服裝的英國大師希叟.畢騰(Cecil Beaton)是眾所周知的男同性戀。

偶然翻閱電影刊物,法文的、英文的,不免萬分驚駭:咦?怎麼大家都長得有點像奧黛麗.赫本呢?起先以為自己一廂情願,把《因為愛你》(Carol)裡的美少女Therese Belivet(Rooney Mara飾演)差點看成奧黛麗.赫本。不料美國《Cineaste》雜誌跟我有志一同,還說女演員Mara最像1961年威廉.惠勒導演、取材美國女作家莉莉安.海兒曼(Lillian Hellman)舞台劇作的電影《雙姝怨》(The Children’s Hour)裡的奧黛麗.赫本!(而且這兩部電影都探觸女女同志情!)

圖:《Positif》雜誌2015年12月號報導了Danièle Delorme的死訊

法國《Positif》(意即正片或正影)雜誌報導了女演員達妮艾勒.德婁姆(Danièle Delorme,1926-2015)的死訊。提到她1949年主演了取材法國女作家高萊特夫人(Colette)小說改編的電影《姬姬》(Gigi)。導演是1954年拍攝取材法國存在主義大師沙特的劇作《無路可出》(Huis Clos)享譽的法國女傑雅葛麗娜.歐德希(Jacqueline Audry)!達妮艾勒.德婁姆在《無路可出》裡客串一位女性友人,主角由(以《天堂的小孩》享譽的)阿蕾蒂(Arletty)扮演一位女同志。

這讓我有點暈眩。奧黛麗.赫本1952年在美國紐約百老匯主演舞台劇《姬姬》大放異彩,一鳴驚人,隨即主演了威廉.惠勒導演的電影《羅馬假期》(1953年出品)而光芒萬丈。多虧了高萊特夫人的別具慧眼,選出當時默默無名的奧黛麗.赫本躍上百老匯舞台。或許赫本的電影合約在派拉蒙公司,《姬姬》的電影版權落到米高梅公司手裡,結果好萊塢電影版改由法國女演員李絲麗.卡儂主演,台灣上映的譯名是《金粉世界》,服裝由希叟.畢騰設計。這些基本常識眾所周知,但誰曉得在奧黛麗.赫本演舞台劇《姬姬》之前三年,法國早已有了電影版,且達妮艾勒.德婁姆在《姬姬》裡的劇照,跟奧黛麗.赫本還真有幾分相似。幸虧高萊特夫人(1873-1954)殞逝前不久「及時」拉拔了奧黛麗.赫本。四十多年後,楊德昌電影《獨立時代》裡讓人眼睛一亮的陳湘琪,容顏美麗直追奧黛麗.赫本。容貌跟同輩或前人相似,往往只是生命中某個階段,往後各自發展,差距拉大。美國女演員絲托卡德.千寧(Stockard Channing)在1975年的《財富》(華倫.比提、傑克.尼克遜主演)與1977年的《甜蜜的復仇》中,乍看活像年輕時的伊莉莎白.泰勒。正當伊莉莎白.泰勒忙著發胖,年輕12歲的絲托卡德.千寧卻早早星光漸淡。喬治.比柏跟已婚的奧黛麗.赫本合演過《第凡內早餐》後,不能忘情赫本,於是娶了位容顏身材都類似的Elizabeth Ashley,可惜畢竟不是本尊,未能天長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