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女性影展電影中的西蒙.波娃、黛芬.賽麗格、奧黛麗.赫本、伊莉莎白.泰勒、費里尼電影、馬頭人身、美人魚
2015年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有許多讓人驚豔的小品佳作。
兩位法國女導演芙婁杭絲.蒂叟(Florence Tissot)與西薇.蒂叟(Sylvie Tissot)2015年的紀錄片《非典型女性主義》(Je ne suis pas feministe, mais…)聚焦法國婦女解放運動的一位領袖克麗絲蒂娜.戴菲(Christine Delphy)的言行經歷。片中她有那麼多博大精深的言論、思想,你我單單捕捉其中一鱗半爪都將受用不盡。
我抓住的兩則,其一是她分析白種人最怕被稱為白種人,異性戀最怕被貼上異性戀的標籤。起先我以為是在21世紀尊重多元、呵護弱勢成為顯學的當今,強勢的一方不得不收斂。戴菲卻另有解釋:白種人與異性戀原本自以為代表所有的人類,當你把他們稱為白種人或異性戀後,他們感覺自己被侷限、被壓縮,只是各類人裡的一撮。你我會這樣稱呼他們、定義他們,其實是用了他們對待黑人、原住民、同性戀的方式回敬而已,他們竟然受不了。
另一則是戴菲認為最可恨的是女性主義被某些人用來搞種族歧視或階級歧視。在法國最明顯的實例就是有些學校不允許穆斯林女學生戴頭巾上學,認為很危險。頭巾又不是刀槍具炸彈,怎麼會危險呢?表面上用女性主義「解放」戴頭巾的一族女孩,骨子裡根本是種族歧視,以及對異文化的恐懼。
法國婦女解放人才濟濟,本片用了不少篇幅播映往昔(1985年嗎?)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黛芬.賽麗格(Delphine Seyrig)、戴菲等人在電視節目同台侃侃而談的影像。黛芬.賽麗格主演法國電影大師雷奈1961年的《去年在馬倫巴》與1963年的《穆里愛》享譽,往後,布紐爾、約瑟夫、羅西、瑪格麗特.莒哈絲、香塔、艾克曼……等著名導演爭相邀約她主演電影。台灣觀眾比較無緣見識的是黛芬.賽麗格擔任導演拍攝的一些女性主義與女同志的電影,堪稱這些議題的影壇先驅。林孟穎幫我向芙婁杭絲.蒂叟求證,果然這般。
美國女導演薇薇安.歐斯妥斯基(Vivian Ostrovsky)2014年的實驗短片《拆解時尚線》(Losing the Thread)用1979年與1980年的時尚走秀影像,結合影史多部著名電影的片段,「玩」出新意。奧黛麗.赫本的年輕美麗容顏搭配紀梵希為她設計的服裝(往後成為經典),這段畫面取材自1961年電影《第凡內早餐》;白上衣的法國女演員安諾.艾美(Anouk Aimée)跟一個女人在露天咖啡座共舞,源於義大利電影大師費里尼的黑白片《八又二分之一》裡的想像畫面。神父、修女穿了溜冰鞋在伸展台上的時裝秀,觀眾未必人盡皆知,那是費里尼1972年彩色片《羅馬》裡的奇趣。已過中年、風韻猶存的伊莉莎白.泰勒面對鏡子化妝的鏡頭,並非她演的任何一部電影,而是一次時裝秀的準備過程。
「藝術作品總是(被)用一種外國語言『書寫』。風格家則是在他的語言中,自創一種外國語言。」法國思想家德勒茲(Gilles Deleuze)這番見解被這部美國短片引述。至於擷取的影片,還有曼.雷(Man Ray)的《Emak-Bakia》、Kenneth Anger的《兔月亮》……讓人大開眼界。
法國女導演克樓艾伊.馬茲婁(Chloé Mazlo)2015年的短片《失戀男的深夜頻道》,法文原題《Conte de fees á l’usage des moyennes personnes》(英文譯成Fairytale for Average People)。序場無言無語也驚人:黑白影像一個女人面對你我,突然,她尖叫,她面前有(彩色影像)男人的手握住綠筆刺穿她兩眼!Zoom-out,黑白的她在背景成為照片,彩色的手與筆在前景,手捧著黑白照片的相框。捧,是珍惜?毀掉黑白照片的畫面,是怒、是恨。好一番愛恨交加盡在不言中。更不凡的是意涵豐富,你我可以說這男孩(Anthony Peskine飾演)無法(或不敢)殺死真人,只好讓「影像」代為受過。你我也不妨遐想另一層面或許暗示彩色動態取代了黑白靜照的影像發展史。
圖:《失戀男的深夜頻道》。
|
你我看到這位美美的(有幾分傻傻的?)男孩在房間站著收拾東西裝進一些紙箱。畫面外,突然一張椅凳飛速入鏡衝向他,他乾脆順勢坐下。椅凳是實物,被本片利用動畫般擲向這男孩。又是一次突然,一股「卡通」火,燒毀了所有的紙箱(也燒毀了男孩所有的記憶嗎?)這次是動畫的火,跟真人(男孩)合作演出。
映現字卡。「3月15日星期二,(女孩)歐蒂一個月前離開。我告訴自己:我跟她的共識是她把我心撕裂了。」
往後,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家裡,男孩有位馬頭人身的忠心耿耿的男僕。餐廳種賓客中,坐著一位狗頭人身男性。男孩在街上遇到一個男人開汽車駛往一處城堡,下車時冒出一個女人。城堡有兩位猴頭人身的衛兵站崗。進門後,與國王共進晚餐,同桌有位綠色鱷魚頭的女人。汽車男拿棍棒在桌上揮舞,同車的女人被他輕敲頭部赫然矮了一截,縮小成女童!種種童話趣味意涵任由你我往政治寓言、性別、階級去想像、去解讀。桌上竟出現雞鴨豬羊(3D動畫!?)與真人在桌邊的並置奇觀!
另外一天,男孩在沙漠(?)釣魚,釣上一條人身魚尾的女人(美人魚?)女人的嘴被釣鉤弄傷,男孩為她貼膠布(既療傷又男性沙文讓女性閉嘴的雙關指涉嗎?)日後,男孩掏出紅色紙心,早已被割裂成兩半的紅心,美人魚撕下嘴上膠布為男孩破碎的心結合。膠布貼此、貼彼,既是一物的多功能,又似男與女的互相療癒對方!
這部短片,大多篇幅全無對白,直到美人魚出現。往後少數話語,似乎是為了引出美人魚唱歌。本片取材Boris Vian的著作。馬頭人身(Hermes Mazin飾演)讓你我想起考克多(Jean Cocteau)的電影裡的神話或童話情趣。扮演主角的美美男孩不是白種人,他還為本片幕後擔任typegraphie carbons。
法國女導演芙婁哈.莫里尼(Flora Molinie)2014年的動畫短片《可慾不可求》法文原題《Carapace》的意思是「背甲」或「甲殼」。本片在視覺上的奇特是一雙俊男美女(Laurent Delbecque扮演Leo,Juliette Lamboley扮演Lili)時而真人、時而動畫水彩顏料,時而彷彿兩種疊合,影壇少見!法文的片名或許一語雙關:一是男孩是性慾強烈但女孩會疼痛(所以流於「性冷感」?)而每次都做愛不成,兩造都軀殼與內在相左?或是女孩服藥後可以勝任,但藥性卻讓男孩陰莖「軟化」……。二是本片收尾真相大白,在男女演員全身套上一層塗滿油彩的塑膠膜,方才有這般異質動畫景觀!
陳麗貴導演的紀錄片《革命進行式》為史明塑像,情趣盎然,不說教也不造神。這幾天我來不急細述本片,卻又情不自禁先插嘴三言兩語。一是97歲的「台獨」巨人史明深愛中國左派文人田漢作詞、洗星海作曲的1937年電影《夜半歌聲》的主題歌,而且字正腔圓的北京話演唱,令人稱奇!二是我完全沒料到本片很適合跟陳玫君的《李香蘭的世界》對照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