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藍海岸餘暉中的青春光影 -《印象雷諾瓦》

411
2013-07-05

 

蔚藍海岸,1915年

雷諾瓦一家住這嗎?
您有事嗎?
聽說這有工作適合我
幫一個畫家
誰說的?
雷諾瓦夫人。

 

1915年,雷諾瓦夫人去世了。那是歐戰開打的第二年,大兒子皮耶(Pierre)和二兒子尚(Jean)都離家參戰,兩人都在戰場上負傷。消息傳來,雷諾瓦(Renoir)非常心焦,不知如何是好,而此時,遠在南法的蔚藍海岸一片面向大海的山坡上,老畫家守著他與妻子艾琳(Aline)建立起的家園──柯蕾特之屋(Domaine des Collettes)。那是他在普羅旺斯徘徊多年終於選定的地方,這裏面向大海,抬頭是寬廣的天空,溫暖的氣候,讓風濕病之苦的他能夠舒緩關節炎的病情,而年過六十之後,雙手嚴重肌肉萎縮,再也無法自在提筆作畫的他,需要家中的女僕們為他將畫筆綁在已經扭曲變形的手掌上,為他擠出顏料,一筆一筆的畫出他的南法的陽光,以及在綠草茵上的青春影像。

 

片子開頭,是一個騎著單車,穿過晴日下的樹影,遠從市區來到這鄉下地方的一個金髮女孩,前來應徵模特兒的工作。導演以清盈卻悠緩的節奏開啟這沉寂了一時的庭園大門,也開啟了老畫家的畫室。

最後一個模特兒

她將走入畫家雷諾瓦人生的黃昏中,成為這濱海卡涅(Cagnes-sur-mer)小鎮上,山坡庭園裡一個年近七十五歲的老畫家的畫室中,最後一個繆思。

故事從雷諾瓦家的廚房開始,這一大家子在女主人去世後,仍然正常地運作,資深的女管家僕指揮著年輕的女僕們,也身兼護士照顧著老畫家的飲食與健康,宛如女主人仍在。她們甚至也都是畫家的模特兒,也許和畫家也都有著某些曖昧的情感,大家心照不宣的,像才離去的嘉比葉(Gabrielle)。

這部電影,是一個為印象派大師雷諾瓦晚年生涯映出反光的溫情詩篇,他將鏡頭切入畫家最後五年的時光,當一切的歡樂與幸福的色彩都成為記憶,一個率直的金髮女子黛黛(Dédée)與畫家之間,繆思與藝術家的一段合聲,原先的主旋律彷彿放在大師身上,但導演的鏡頭卻微妙地聚焦於這女子的個性與青春,將觀眾的雙眼導向她透明的肌膚,讓雷諾瓦重新嗅到青春的氣息,從她披散在雙肩之上的金髮(黛黛本來是個紅髮的女子),她豐滿的體態與自然流洩的青春,點亮了沉寂已久的畫室,地中海的光線重新照亮畫家的畫布。印象派帶給人們喜熱鬧的氛圍與繽紛的色彩,而雷諾瓦的晚年卻滲入了痛苦的溫柔色調。

這個女子竟然是妻子死去以前為他找來的,彷彿延續了畫家對於女性的崇拜,對於青春的渴求,女主人雖去世,卻未從家園中消逝,令老畫家自言自語:「死去的女人,帶來一個陌生的女子」。

逝去的時光

「一切終將逝去,只有美留下。」

從前的一切時光,絢爛而明艷,都已成過去。而畫家感嘆自己的年老與疲病,他甚至不能伸手撫觸模特兒的肌膚,如同他曾經對待他的情人與模特兒。老畫家喟嘆道:「真是太晚了」。黛黛對於畫家的藝術並不如人們那樣崇拜,她的率直個性毫不掩藏地展露在這個庭院之中,終究要引起風波。一場黛黛在廚房裡與女僕們衝突而摔碎雷諾瓦瓷盤的戲,引起眾多女僕嫌惡她的情景,讓一股不羈的青春氣息衝撞著已經沉寂的畫家庭院。導演此時讓人猛醒,這也是一部女性的青春之歌,那屬於南國的緩慢節奏,與鄉下生活步調所烘托的大師晚年餘暉,已沉積成一股沉重氣息;這年輕女子將破壞畫家的寧靜生活,畫家卻因此抓住青春的熱情,而從戰場中歸來養傷的尚(Jean),卻在此時愛上了黛黛。

導演吉爾布都(Gille Bourdos)將雷諾瓦家庭的細節,輕巧地交疊,但鏡頭始終集中在黛黛的青春象徵著老畫家生之慾望的泉源。一段老畫家與醫師語帶雙關的對話,如醫師言:「聽說你又溯溪源去了?在這把年紀,實在太不理智」!「就是這把年紀了,才更要溯源而上」流露出畫家追趕青春的熱情。四十年前即以演出莫里哀(Molière)《無病呻吟》(Le Malade Imaginaire)中偏聽之中年幻想病人而知名的米歇布桂(Michel Bouquet),以七十七歲之齡飾演七十四歲的雷諾瓦,那內斂與激動的糾結內在,人生最後五年的雷諾瓦肉體衰頹與嚮往青春的反差,可稱是畫家傳記中難以揮灑卻深富內涵的典型。

這是一部為雷諾瓦生命餘暉著上色彩的慢板旋律,卻也是為大導演尚雷諾未來的電影生涯鋪陳印象的細膩合聲,導演很節制的未曾在真實角色的日後關係多作刻劃。觀眾在劇終幾行字幕中知道了尚後來成為了導演,而黛黛也將成為他的女主角,而後新取藝名凱薩琳(Catherine Hessling)的她名聲逐漸淡去,我們甚至後來才知道黛黛在雷諾瓦去世的次年嫁給了尚。

她在老畫家最後的四、五年時光中留下身影的動人畫作,在雷諾瓦的畫室影像中,只是一些瑣碎的影像片段,鏡頭並未從俗地框取畫作來滿足我們對大師的情感投射。

青春的色調

飾演黛黛的克麗絲塔˙泰瑞(Christa Theret),以二十一歲之齡詮釋真實世界中二十歲出頭、企圖心強的個性女子,強烈的自我衝撞著原本合諧的家庭,卻也注入了青春。導演將黛黛在父子之間的微妙的想像大膽地揉和,也將老畫家與未來的年輕導演之間的關係細心地調弄。而對於黛黛與尚雷諾的發展與之後的關係,導演節制地保留,而觀眾還是不知情的好。甚至,克麗絲塔的父親就是個畫家,而母親也是模特兒的背景,對於角色的扮演與詮釋,都是奇妙的巧合。

一部印象派的傳記電影怎能缺少光線的色彩?在幾乎沒有陰影的畫室裏,大片明窗,映著模特兒的膚色光滑動人,教她的金髮閃爍、眼眸回轉。而庭園樹影下、草地上,逆光的氛圍與斜照輕撫女體的青春色調,這些在李屏賓掌鏡下的光影印象,清澈透明。而夜景漁火的深濃,與幽暗室內的燈影,也透露著生命不可迴避的深沉色調。李也擔任了導演吉爾布都(Gilles Bourdos) 從2003年的《白色謀殺案》(Inquiétudes,2003)、和《今生,緣未了》(Afterwards,2008),到2012年的《雷諾瓦》,十年間三部影片的攝影指導。

本片是畫家的繆思傳記,導演當然也沒有遺忘,長年在雷諾瓦家中的嘉比葉(Gabrielle)消失而又出現的段落。嘉比葉是畫家妻子艾琳的表妹,她15歲來到雷諾瓦的家庭,擔任女僕與保姆,原來次子尚與三子克勞德(Claude, Coco) 都是嘉比葉帶大的,她也是雷諾瓦最愛也是時間最長久的模特兒,畫家與模特兒之間可能產生的情感,就讓畫家的妻子艾琳遣走了她。二十年前以《夜夜夜狂》(Les Nuits Fauves,1992)一片獲凱薩獎新人獎成名的羅曼波琳潔(Romanie Bohringer)飾演風韻成熟的嘉比葉也令人驚鴻一瞥!尚對她有一種接近母親與長姊的情懷,她的地位,也是尚心中對於父親與模特兒之間曖昧關係認同的一個象徵,尚對嘉比葉的離去感到遺憾,也暗示了尚是多麼愛著父親,於藝術家與模特兒之間的情感與想像,更有著微妙的感受。導演的鏡頭中,尚擬視著黛黛,想像著她,有一日將成為屬於他的電影謬思。

【 轉載自2013年6月號《典藏投資》(No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