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時光》裡歌曲唱出的第四段歷史

408
2013-07-05

前次在〈《最好的時光》:〈戀愛夢〉裡的第六首歌〉一文中提及,《最好的時光》裡關於歌曲的演唱者與發行日期等明顯錯誤,很可能是侯孝賢用來提醒觀眾影片的歌曲甚有可觀的線索。我想,這個觀點需要進一步做些說明。

一般觀眾對於電影中的音樂,大多以「配樂」視之。「配」的意思,就是重要性不若電影的攝影或剪接等視覺層面。這個迷思近年來開始被越來越多關於電影聲音的研究所質疑。

《最好的時光》三段式故事的篇名明顯影射〈港邊惜別〉這首歌。但相較於〈Smoke Gets Into Your Eyes〉、〈Rain and Tears〉與〈戀歌〉等其他幾首歌曲或被以音質效果很好的版本完整呈現,或是由片中角色提及,這首歌反而只以兩次畫內音的形式,非常不顯眼地播放,被刻意隱藏在影片中。這似乎是侯孝賢為了讓觀眾注意三段片名別具意義,而在片中置入的音樂線索。

於是我受到這個線索鼓舞,真的去仔細查找了〈港邊惜別〉這首歌的資料,竟然發現透過這首歌,我看到了影片中關於台灣1966、1911與2005年三段歷史之外的第四段歷史:日據時代的1938年。

〈港邊惜別〉的歌曲資料,一般記載是由吳成家作曲,陳達如作詞,文夏主唱。三段歌詞如下:

戀愛夢,被人來拆破,送君離別啊,港風對面寒,真情真愛,父母無開化,不知少年啊,熱情的心肝。

自由夢,被人來所害,快樂未透啊,隨時變悲哀,港邊惜別,天星像目屎,傷心今瞑,欲來分東西。

青春夢,被人來打醒,美滿春色啊,變成烏陰天,港邊海鳥,不知阮分離,聲聲句句啊,吟出斷腸詩。

在郭麗娟所著的《台灣歌謠臉譜》裡,記載著關於這首歌一段不為人知的動人歷史故事:

台灣歌謠作曲家吳成家於一九三八年發表這首〈港邊惜別〉,記述的就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愛情故事,據吳成家的兒子吳國城表示,這首歌是吳成家為了一位有緣無份的日本女醫師所寫。吳成家從日本大學文學部畢業後留在日本發展歌唱事業時,有一次胃出血住進醫院,年輕溫柔的女醫師對他特別照顧,兩人進而產生情愫,情竇初開的吳成家有意娶女醫師為妻,女醫師也有意和他共度白首,兩人情投意合並生下一個兒子,但是這段異國戀情卻遭到雙方父母強烈反對,兩人被迫分離,這段苦戀讓吳成家傷心欲絕,這首〈港邊惜別〉就是在與女醫師分手後所寫。

一九三五年吳成家回到台灣,在與作詞家陳達儒熟識後,將自己的這段苦戀說給陳達儒聽,並將寫好的曲交由陳達儒填詞,〈港邊惜別〉的發表,彷彿重現當年,這對為情所苦的熱戀男女,因父母反對,被迫分離的情景…。

這段感情並未因吳成家的回台而告結束,吳成家回台多年後,無意中得知女醫師一直未婚,獨自撫養著他們的孩子,得知消息後,吳成家柔腸寸斷,就將這段情節寫成劇本「港邊惜別」,敘述一對戀人未婚生子卻被迫分手,多年後男孩事業有成,有一次到電影街讓人擦皮鞋,幫他擦鞋的男童讓他覺得面熟,在一連串的調查詢問下,得知男孩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親骨肉。據吳成家的女兒說,當時父親在寫劇本時,邊寫邊哭。在現實生活裡,女醫師的倩影,始終讓他魂縈夢繫,一直到六十二歲那一年,吳成家到日本,在闊別四十幾年後,才再度見到這位守身未嫁的女醫師,也見到自己的親骨肉。在日本銀座的街道上,兩人四十幾年前約會的咖啡廳仍然繼續在營業,裡面的佈置和座位都和四十幾年前一樣,滿臉風霜,滿懷對昔日戀人的思念與愧疚的吳成家,坐在兩人以前固定坐的位置,點一杯咖啡,再一次回想年少時這一段刻骨銘心的初戀。這也是他最後一次的日本行,三年後他就病逝,而〈港邊惜別〉也成了吳成家一生中最淒美的旋律。

所以,侯孝賢的《最好的時光》不止在〈戀愛夢〉裡藏有第六首歌,藉由刻意低調呈現的〈港邊惜別〉這首歌,影片其實在〈戀愛夢〉裡,還藏有關於台灣青年在不是十分美好的殖民時代裡,曾經擁有過不是十分完美的戀愛時光。也就是影片透過歌曲講述的第四段台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