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浪漫:《諜影行動》(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英文有個調皮句:size matters(大小有差)。最近與朋友談電影及現今數位科技,議題觸碰到電影銀幕/螢幕的大小。我要說:screen size really matters(銀幕大小真的有差)。
之所以懷抱此立場,當然牽涉了懷舊的情懷,同時也源於個人多次的觀影經驗。別的不提,就拿約翰.福特(John Ford, 1894-1973)的《搜索者》(The Searchers, 1956)或保羅湯瑪斯.安德森(P.T. Anderson)的《黑金企業》(There Will Be Blood, 2007)及《世紀教主》(The Master),這些美國片放在手機的小螢幕上看,你能享受到它們的視覺效果和意涵嗎?
之所以提此議題,在於前不久看了HBO播放的《諜影行動》(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這是一部去年我就積極想進電影院看的片子,結果錯過。後來有機會在筆記型電腦上看此片,結果看著看著睡著了。這次則是星期天晚上十點、在較大的電視螢幕觀賞;儘管第二天要上工、已想上床,但卻看得津津有味,興奮不已,尤其喜愛影片的結尾。結果影片結束後有點睡不著,一直想著第二天要去找到已發行的DVD,多看它兩遍。
光是從筆電小螢幕到電視螢幕就已經有此差異,如果能在電影大銀幕上看,想必將是更過癮的觀影感受。
我與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有段因緣歷史。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e)所寫的同名原著出版於1974,第一次看到這英文題目便喜歡它的童趣。雖然沒讀小說,卻看過小說作者的訪談;覺得他是個拘謹但「悶騷」的英國佬。更覺得他的筆名John le Carre 很有風味,比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有意思多了。後有機會拿到BBC改編、由亞歷克.堅尼斯(Alec Guinness)主演的迷你影集,也就沒有理由不看看。七集的影集真是引人入勝。看完趕快又借了BBC改編自續集小說、拍成六集的《史邁利的人馬》(Smiley’s People),享受環環相扣、諜影世界的道德故事。2011年得知蓋瑞.歐德曼(Gary Oldman)將主演電影版的喬治.史邁利(George Smiley),當然也就拭目以待。
向來覺得,除了4、50年代英國製片拍檔鮑威爾與普萊斯柏格(Powell and Pressburger)的作品,英國電影總有種「寒酸相」。如湯姆.霍伯(Tom Hopper)的《王者之聲》,縱使是皇室題材,還是暗沈軟弱,不像美國片,縱使故事乏善可陳,但也總是俗而有力。網羅一流英國男演員的《諜影行動》,影像雖然陰涼疏離,但全片並不寒酸。《諜影行動》是由北歐的托瑪斯.艾佛瑞德森(Tomas Alfredson)執導(英國片由非英籍者來執導似乎都比較精彩,如李安導《理性與感性》也是)。艾氏以高度的影音「藏密」方式,提供一部誘引觀眾共同「解密」的捉諜電影。整個觀影所享受到的解迷樂趣讓我想起勞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網羅英國一流男女演員的《迷霧莊園》:又是一部由異國導演拍的精彩英國片。
可能也就是這種異國元素讓TTSS的結尾充滿風味。《諜影行動》最後三分多鐘是以胡立歐(Julio Iglesias)用法文唱的〈海〉(La Mer)帶引影像結束。結尾除了呈現諜影世界中各個破滅的浪漫幻影,還留下一個餘韻猶存的曖昧。片中的幹員Prideaux(馬克.史壯飾)與Haydon(柯林.佛斯飾)曾是親密友人,最後Prideaux卻射殺Haydon,這是Prideaux報復Haydon對他的出賣?抑或是要幫老友解脫?還是Prideaux受指使阻截Haydon交換予蘇聯?種種可能性都在結尾中並存,讓人看完忍不住讚嘆:好一個浪漫的開放結局。
不用說,我浪漫地期待,有一天能夠在電影大銀幕上看一次艾佛瑞德森的《諜影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