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空與仰視──米開朗基羅的藝術意象

401
2013-07-05

「電影/繪畫」筆記(CINE / PEINT)系列(六) 

近日台北正展出「米開朗基羅」特展 (2013/01/26~2013/05/12),國人較為熟知的米開朗基羅傳記電影有2008年才去世的卻爾登希斯頓(Charlton Heston)所主演,七O年代曾在台北放映的《萬世千秋》(The Agony and the Ecstasy, 1965),以「痛苦與狂喜」來比喻他在1508-1512年在教廷中西斯汀禮拜堂(Cappella Sistina)穹頂上所完成的鉅大壁畫《創世紀》(Genesis, 1508-1812) 所蘊涵的精神層次。

《萬世千秋》偶爾會和《萬世巨星》等史詩般的標題混淆,也總使人聯想到歷史上的偉人傳記,這雖是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 –1564)的傳記電影,嚴格的說,還不算是一個藝術家的生平傳記,而僅僅是描繪在1508-1512年期間,一段藝術家與「好戰的」(warrior)教皇朱里亞斯二世(Julius II)二個強烈性格的典型併出火花的戲劇。

米開朗基羅在成為西斯汀禮拜堂《創世紀》以及《最後的審判》兩幅壁畫鉅作的偉大畫家之前,他早是已《聖殤》和《大衛》聞名羅馬和義大利的雕刻大師了,西斯汀禮拜堂(Cappella Sistina) 中的《創世記》落到他身上原來是個大意外!

這部超過2個小時的片長的劇情片,竟然以羅馬聖彼得大教堂(Basilica San Pietro)的意象開場,而鏡頭隨即將觀眾的視野帶離地面,從凌空飛翔的鳥瞰角度繞行聖彼得大教堂的完美的圓頂,這是米開朗基羅所設計,費時半世紀在他死後才完工的巨大圓頂,那是米開朗基羅的藝術顛峰之作,也是文藝復興建築的偉大定音之鎚。從這裡開始,鏡頭將一幕一幕的訴說他一生的精采作品,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長達12分鐘感性的旁白,帶出的是介紹米開朗基羅的雕刻影像,從聖彼得大教堂的龐大意象,到教堂內的《聖殤》,切換到翡冷翠的《大衛》、羅馬的《摩西》,一直到最後一件未完成的米蘭的《隆達尼尼的聖殤》,在逆光的剪影中溶入深沉的畫面,觀眾在戲院中,在螢幕前,經歷了一刻鐘讓你忘卻這原應是一部劇情片的藝術影像啊!這一段大師經典的意象最後將導向一件更為巨大、而無法以靜止畫面敘述的龐大故事:《創世紀》,從這開始,我們的雙眼,將映入一個藝術家的89年人生中,在一座禮拜堂中4年時光的濃縮人生──痛苦與狂喜,並以凌空與仰視的巨大視角開始觀看米開朗基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