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與郭南宏:老驥伏櫪令人感佩

388
2013-07-05

十一月26日濕冷的台北午後,在台北國家書店有一場跨越台灣電影六十年的新書發表會。我有幸應邀參加,坐在小小的會場裡,我難以置信這個場合是年近九十的高齡的黃仁先生,又為台灣電影寫了一本重要史書《俠骨柔情:電影教父郭南宏》。



由於過去國內外對於新電影之前的時期研究較少,對於郭南宏導演的名字雖然與《少林十八銅人》、《一代劍王》等片名一樣印象深刻,但是汗顏得很,過去一直誤以為郭導演是香港人。直到這次翻讀黃仁先生的新作,才真正了解郭南宏原來從1956年起就已經參與台語片的製作。早在他《少林十八銅人》為台灣開創武俠片國際市場之前,他就曾找文夏主演《台北之夜》(1962)與《台北之星》,皆大受歡迎,帶出了「文夏流浪記」系列。他從編導到導演與製片,六十年來共為台灣共導演了百餘部影片,製片與編輯合計也超過百部。



今年十月初在立法院舉行的「讓台灣走出去!? 電影產業的復甦與挑戰」公聽會上,我首次見到郭南宏導演。年已花甲的他當時在發言台,對於台灣電影的未來前景建言時的迫切之情,以及對於國內不重視電影歷史他所發出的感慨,都讓我留下深深的印象。尤其他提到自己在香港工作數十年,香港電影資料館亟欲典藏他個人收藏的電影資料,但他不論如何都要讓這些超過半世紀的珍貴文物,透過數個大貨櫃海運回台灣。然而,香港竭盡辦法想要留下而不得的史料,在國內卻未受到足夠重視得以細細整理典藏,使他不勝唏噓。



在新書的作者序裡,黃仁先生也對自己一生的電影評論書寫,發出了令人動容的感嘆。他提到自己在1965年與張羽田、老沙、哈公、饒曉明與劉藝等人組設「中國電影文學出版社」,當時為國內第一個專門出版電影書的單位。他自言:「我寫了《中外名導集》(上冊)出版以來,已超過半世紀。如今老夥伴們已經先後作古,只剩我一人,繼續耕耘這塊貧瘠荒蕪不滿石塊的園地,雖然如老牛破車的艱辛,卻常有意外收穫,主要因素是我多年前就已將目標轉向撰寫受打壓、受歧視、被冷落、有委屈難伸,或有特殊成就的本土影人,為他們作傳,傾訴人間不平,得到各方熱烈反應及擴大影響。」



黃仁近幾年為辛奇導演與演員王玨所出版的傳記專書《辛奇的傳奇》與《王玨:九十年的人生影劇之旅》,應該都是在這個心情與動機下完成。由於他的等身的著作以及對台灣電影評論的卓越貢獻,台南藝術大學在井迎瑞院長的努力下,不僅在南藝設立「黃仁書房」典藏黃仁個人收藏的電影圖書與歷年電影剪報、劇照、與各種圖像資料,同時也頒贈他榮譽博士的尊銜。



《俠骨柔情:電影教父郭南宏》這本書的出版,無疑將讓台灣的讀者再度記起,或是開始認識這位黃仁稱為「台灣電影教父」的郭南宏導演。然而在新書發表會的場內,看著白髮稀疏的黃仁老先生,與發表謝辭時仍念茲在茲希望各界重視台灣電影歷史的郭南宏導演,我不斷想起「老驥伏櫪」這個成語,對他們兩人畢生的貢獻滿懷崇敬與欽佩。



同時我也忍不著要向年輕的一代說:台灣電影界與學界欠黃仁與郭南宏這兩位老先生,「真的欠很大!」




(本文作者林文淇為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專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