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的是赫姆斯,不是《黑暗騎士》的小丑

368
2013-07-05

克里夫諾蘭的蝙蝠俠系列以細膩的人性刻化與驚奇不斷的想像力,不僅將漫畫英雄動作片的類型發揮到極致,也將銀幕上的蝙蝠俠傳奇提升到史詩的境界。



近日因為美國科羅拉多州的醫學院退學生赫姆斯在《黑暗騎士:黎明昇起》首映犯下槍擊案,造成七十人死傷後,而且事後向警方說他就是小丑,讓原本就讓全球廣大的觀眾殷盼已久的蝙蝠俠三部曲終結篇甫上映就留下一個不小的遺憾。不僅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全國降半旗一週致哀,呼籲對手暫停競選,華納電影公司也立即停止影片宣傳,男主角克里斯汀貝爾趕到醫院探視受傷住院的觀眾。



蝙蝠俠事件的效應很快也在國內發酵,向來關心教育的李家同教授痛心美國槍枝氾濫,除了呼籲美國禁槍也「建議拒看」《黑暗騎士》這類的暴力電影。這個言論很快就被朱學恆公開批評,強調「電影不會殺人,是人殺人」,他也認為「該片是反暴力電影」,李家同不該還沒看過電影,就隨意抵制。



李家同教授是教育家,他提倡社會善良風氣的出發點值得尊敬,但是他沒有看過電影《黑暗騎士》就(因片名?)建議抵制,是不好的教育示範。不過,朱學恆說《黑暗騎士》是反暴力電影,恐怕把「反」說得太隨意,也過度簡化諾蘭這部直搗人性黑暗禁區的影片。畢竟影片裡確實充斥著暴力行徑(包括蝙蝠俠自己痛扁壞人)。更何況,幾天前赫姆斯會到戲院去對觀眾亂槍掃射,不正就是因為他深受《黑暗騎士》裡小丑的啟發,才會東施效顰?據新聞報導赫姆斯甚至模仿小丑的行為模式,將自己的車子和家裡都裝滿詭雷。我相信在他想像的劇本中,他會跟小丑一樣在戲院犯案後立刻消失得無影無蹤,然後警察追查到他的車子和住處後,會在他巧妙安排下被炸得屍體橫飛,政府的顏面掃地。他自己則在黑暗某處,如希斯萊傑所飾演的小丑一樣滿意地冷笑。



李家同和朱學恆二人對於《黑暗騎士》顯然有各自不同的解讀。不論是因個人品味、信仰或是其他原因對一部電影極其厭惡或熱烈擁抱,這都是個人自由。要在自己所握有的傳播管道中去公開表達自己的立場,呼籲他人認同跟進,即使誤讀電影導致意見偏頗,這在成熟的社會裡也並不會帶來太大的傷害,社會反而會一來一往(甚至多來多往)的討論或回嗆中增進文化的水平。許多電影其實也因此在票房上受益。



電影當然會殺人!一部頌揚種族歧視的電影可能會導致很多人因膚色而喪命,一部鼓勵霸凌的影片可能會導致校園內弱小的學童遭害。但是《黑暗騎士》雖然沒有「反」暴力,也沒有頌揚暴力,並不是一部「殺人電影」。影片將寓意深遠的內涵、曲折的劇情與驚天動地的視覺特效精彩結合,被稱讚為「幾乎完美」的電影。在這部影片裡,小丑是個「搗亂者」,殺人不是他的興趣,他也絕不會像赫姆斯到戲院裡莫名其妙把無辜的觀眾幹掉。



片中小丑只用小刀和頭腦,完全不按牌理出牌。他既不愛錢也不愛權,他就愛揭開別人的(假)面具,把大家誤以為應該良好的秩序亂搞,誤以為絕對崇高的好人拉下來。他在片中與其說是「人物」,不如說是一種「理念」的化身。雖然他是《黑暗騎士》裡的壞人,但是他卻能讓觀眾印象深刻甚至勝過蝙蝠俠,這除了因為希斯萊傑演出傳神外,也因為小丑這個角色本質上就像是我們每個人體內最深處時而會想要「胡搞一下」的「力比多」。他是黑暗英雄蝙蝠俠的一體兩面(武力強大又不受監督的蝙蝠俠,意念一改就有可能成為可怕的惡人),是正面英雄哈維丹特稍一不慎就會跨越的正邪分隔線(哈維在片中果然因失去愛人而成為惡人,影片也以「雙面人」來呈現這個英雄的雙面性),他也是高譚市民無所盾逃的良心鏡(看到小丑想想自己)。



比起《黑暗騎士:黎明昇起》裡的惡人自殺式毀壞世界的動機只是仇恨,小丑其實啟發觀眾思考人性中不可忽視的暗面:不論文明如何進化,人性中不受管理的自私的慾望永遠存在。(片中蝙蝠俠再進步的科技武裝也難以對付小丑,最後只能動用不道德的天眼裝置,凸顯的就是這個「善惡對立」的道德主題。)如果一味否定它的存在,或是不注意提防,等到它再也壓抑不住反撲之日,或是畜養多時的惡念一朝化為惡行,恐怕就為時已晚。個人/公眾或是自由/法治,這個無解的二元對立在《黑暗騎士》中有絕佳的演繹,也發人省思。



所以,《黑暗騎士》透過小丑這個角色告訴觀眾,社會並不完美,人性也並非純善,人類必須在這個認知基礎上去保持善念,維持社會最大的安和。一如影片結尾兩艘船上互握著毀滅對方遙控器的兩方,只有選擇相信其他人也會看重生命,擁抱道德,不互相殘殺,人類才有存活的機會。善並非是人類的本性,而是必要的選擇。



《黑暗騎士》是一部娛樂性極高的電影。看片中小丑以超現實的能力跟代表正義的蝙蝠俠與警方大鬥法,有一種超級犯規的快感,滿足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幻想。至於赫姆斯怎麼會在看完《黑暗騎士》之後去買一批殺傷力極強的槍枝炸藥與子彈,然後走進戲院去亂射一通殘害人命,需要被關注的是教育問題(他怎麼毫無人性)以及社會問題(槍枝怎麼可以如此氾濫),並不是電影問題。



(本文作者林文淇為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專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