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旋轉的圖像──卡拉瓦喬

364
2013-07-05

「電影/繪畫」筆記(CINE / PEINT)系列(一)

一九八六年賈曼(Derek Jarman)拍攝了一部同性戀觀點的影片《浮世繪》(Caravaggio, 1986),以同性戀的觀點描繪畫家卡拉瓦喬(Caravaggio)擺蕩在肉體的慾望與暴力衝突之間放蕩不羈的生命。二十年後的二OO七年,義大利導演隆哥尼(Angelo Longoni)執導的一部TV Film《一代畫家卡拉瓦喬》(Caravaggio, 2007, 180 mns)則把傳記片描繪成畫家創作心理的深層圖像。電影陰鬱又華麗的色調充滿勾心鬥角的黑暗氛圍,籠罩下的羅馬背景,和他流亡之途烈日下曝光過度的刺眼星芒形成兩極對比。

奇的是,這部的片頭,卻以旋轉的圖像將我捲入一片黑暗的陰影,我還沒有看到任何「故事」前,就喜歡上了這部片子。這是我的藝術史職業病,看到電影裡的繪畫,就不由自主地「捲入」其中。

片頭隨著「Caravaggio」 放射金色光芒的花體字標題之後,抒情女高音的詠嘆充盈黑暗的空間,開始映入卡拉瓦喬一生畫作的圖像。

攝影師將鏡頭旋轉,切入旋出,圖像空間開始天旋地轉,焦點遊動在畫中的人物頭像之間,旋轉與推近、旋轉又拉出,一氣連貫地交融影像、切換畫面。鏡頭從《聖馬太的召喚》(Calling of Saint Matthew, c. 1600)畫裡酷似米開朗基羅《上帝創造亞當》的那隻導引著神召之光的手勢指向黑暗中的聖馬太開始,鏡頭帶著觀眾騰空遊動在卡拉瓦喬的黑暗世界,我的視線不由自主的被牽動著身軀旋轉的錯覺,開始遊歷在《聖馬太的受難》(Martyrdom of Saint Matthew, 1600)、《聖母之死》 (Death of Virgin, 1604)、《聖傑洛姆》(Saint Jerome writing, 1607)、《聖約翰被斬首》(Beheading of Saint John the Baptist, 1608)、《拉撒路復活》(Raising of Lazarus, 1596)、《聖母與蛇》(Madonna and Child with Saint Anne, 1606)、《朝聖者的聖母》 (Madonna of Loreto, c. 1604)、《茱蒂斯與賀洛費聶》(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 c. 1598)的世界裏,而那些將一一出現在影片中的畫裡世界,揉雜了受難、犧牲、血腥、殺戮,悲慟、虔誠、懸疑與專注、神聖與凡俗、沉靜與騷動的意象,與意象轉瞬間令人難解的故事

直到《少年大衛》(David with the head of Goliath, 1607)提了一顆卡拉瓦喬畫上自己面貌的人頭,和《病了的酒神》(Young sick Bacchus, c. 1593)裡畫家的病容,旋向《水果籃》(Basket of fruit, 1598-99),一直轉回《捧果籃的少年》(Boy with a basket of fruit, c. 1593),停格在畫家曾經凝視的青春面容。這一段接近二分鐘的圖影交融給我一種光影紛雜的深沉印象,在劇情開始以前,激起一份懸疑的感受,一份對騷動生命的好奇。

彷彿受死亡糾纏的卡拉瓦喬,提著自己的頭顱,反身逼視死亡,他的畫光亮處華美驚人,陰影中卻充滿罪惡,導演並非能在卡拉瓦喬的畫裡投下死亡的影子,而是他的畫原自陰影中來,他的幽魂在黑暗中徘徊,將往復旋。

(作者鄭治桂為台灣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亦為資深藝術評論、導覽撰稿人,本身並從事繪畫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