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研究︰《90年代的第五代》與陳墨的「風雲電影」系列

85
2006-11-30

《放映週報》連續幾期介紹中國當代電影與研究,本期的電影研究單元繼續介紹幾本最近在國內書店的架上可以看到的中文相關專書。



第一本是《90年代的第五代》,這是由楊遠嬰、潘樺與張專三位編輯,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所出版的論文集。在書中收錄了許多珍貴的訪談,透過這些訪談,使得讀者對於中國電影的第五代導演不再只有平面資料上的認識,而是透過文字訪談文字呈現第五代導演們的性格與成長背景,使讀者對他們有更深切及立體化的了解。書中以一位導演為一個單元,收納第中國五代導演於90年代拍攝的重要作品之評析,以及導演本身之自述,其中包含了何平,李少紅,張藝謀,劉苗苗,夏鋼,孫周,陳凱歌,黃建新,周曉文,寧瀛等具有代表性的導演,並且附上各導演的創作年表,作為電影資料而言具有極為豐富的價值。



以書中的陳凱歌單元為例,本書收集了陳凱歌本人的自傳式散文,文中陳凱歌以文字表露出自小成長環境,故鄉北京以及中國傳統文學思想對於他作品的影響,以及大陸的十年文革如何作為他影片中主要反思的對象。與學者羅雪瑩的對話訪談中,陳凱歌表達了他對現代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社會缺乏文化作為人心依靠的憂心,也論述了他自身電影風格如何由拍攝時期高度個人風格化電影轉變為以後電影兼具藝術性以及商業化的思考。難能可貴的是本書也收錄了作家王安憶的文章,文章中王安憶以作為電影的編劇身份與陳凱歌展開文人之間的對話,討論的誕生過程以及其中角色形塑之衝突。最後學者倪震對陳凱歌90年代作品,包含,,三部影片,做了全盤性的討論,並對陳凱歌於這幾部中顏色的運用,以及攝影的角度與風格提出專業的看法,作為陳凱歌早期電影中的大地意象作比對,書中的專文對於這位中國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中的歷史延續提出十分獨到且深刻的見解。



另外,在書架上還可以看到由風雲出版社出版的「風雲電影」系列,有陳墨所著的三本關於中國三位導演的電影專書,分別是︰《陳凱歌的電影世界-少年的詩篇》、《張藝謀的電影世界-青春的呼喊》、《黃建新的電影世界-成人的遊戲》。這三部著作主要提供陳墨對於三位導演影片的解讀。國內的電影研究論文大多國內有西方理論支撐(過度支撐的也不少),對於影片形式與內容也細細爬梳分析。相較之下,陳墨的著作比較近於長篇影評,在作者娓娓道來的評論中,讀者可以對於中國電影與近二十年來的文化發展能夠得到頗為全面的認識。



對於張藝謀的電影感興趣的讀者,若是拿起《張藝謀的電影世界—青春的呼喊》,將可以看到作者對於張藝謀歷年來的重要作品、生平及其電影中重要的主題和手法做了一個全面性的整理和分析。書中的專文涵蓋了張藝謀十分完整的作品全部,包括《紅高粱》、《代號「美洲豹」》、《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有話好好說》、《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幸福時光》、《英雄》、《十面埋伏》、《千里走單騎》。以第十三章<《英雄》:華麗的阿諛為例>,作者在標題就很清楚地評價了這部影片。作者先綜合了各家對影片的評論,提出對於這部片的正面評價,稱之為『感官的盛宴』,並讚許張藝謀在敘事手法、影像畫面以及類型電影框架中所做的創新。然而作者也毫不留情地大肆批評<英雄>薄弱的敘事基礎、平板的角色設定、偏差的意識型態,並譴責其誤用了武俠精神。作者行文淺白,且常常反諷嘲弄,令讀者看的暢快淋漓,打破一般影評文章艱澀難懂的既定印象。



陳墨僅就影片的故事,對於影片的敘事邏輯和意識型態有比較深入的探討,沒有在電影語言和形式方面多作分析較為可惜。所幸,國內讀者在這方面可以從《九0年代的第五代》一書中可以得到補足。期待國內能夠陸續引進有深度的中國電影研究著作,提供國內學者與學子研究中國電影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