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欣賞》第128期學術版出刊,專題:電影與哲學

83
2006-11-16

由國家電影資料館出版的第128期的《電影欣賞》學術版已經出刊,本期的專題為「電影與哲學」,編輯委員會召集人林志明教授在前言中特別說明:

自2002年以來,許多電影理論的讀本、簡史和專書書籍紛紛以「哲學」為其書名主題(比如Cinema of the Mind: A Critical History of Film Theory, 2002; Philosophy of Film and Motion Pictures: An Anthology, 2005; The Philosophy of Film: Introductory Text and Readings, 2005; Film As Philosophy: Essays in Cinema After Wittgenstein And Cavell, 2005; Philosophy Through Film, 2002; Philosophy Goes to the Movies: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2002; Classic Questions and Contemporary Film: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2004; Doing Philosophy At The Movies, 2005; The Matrix and Philosophy: Welcome to the Desert of the Real, 2002; More Matrix and Philosophy: Revolutions and Reloaded Decoded, 2005……,以及最後兩冊所在的系列 "Popular Culture and philosophy"),我們可以察覺到電影與哲學的關係(電影中的哲學、由電影發展出來的哲學、由哲學觀點看到的電影、由電影所作的哲學……)已成為目前最時興的議題之一。



本期台北電影資料館館刊《電影欣賞》學術單元特別推出由三篇文章組成的「電影與哲學」專題,分別探討了浩劫性歷史事件的形象化(Hubert Damisch文),電影與真理結構(黃建宏文),人偶、人機生化體與人的未來(李家沂文),不僅這三篇論文及評論之間有許多側面具有相互對話的的可能性,另外一篇討論二十世紀的電影與歷史希伯來文專著的書評(郭維雄文)也和這個主題產生共鳴,歡迎讀者深入挖掘。

現將本期「學術單元」論文的部份摘要刊錄於下,供週報讀者先睹為快:



本期目錄:


論文

  • 影片的真理性結構:從電影與傅科的影片論述論影像的自我技術

  • 攻殼與人偶塔吉歐

  • 凝視背面:《一一》的敘事結構與空間表述體系初探

  • 邊緣現身:試分析崔西.莫法特《好色女孩》與珍.康萍《鋼琴師與她的情人》兩部影片中的族裔論述與策略


  • 書評

  • 評《銀幕裡的二十世紀》

  • 評《電影與場面調度》



  • 論文摘要


    影片的真理性結構:從電影與傅科的影片論述論影像的自我技術


    黃建宏 作



    傅科與電影的問題就和晚期傅科一樣,是目前在法國仍乏人問津的課題(除卻一些例證應用的論說之外),本文試圖從電影影像與自我技術之間的聯繫進行提問。這提問有兩個主要層次,一方面集中在傅科談論電影時,如何將電影視為一具有真理性結構的文本或論述,而他又如何透過電影進行訪談或書寫短文,討論其思想上的各種旨趣,諸如政治、性、監獄、瘋狂、身體等;另一方面以傅科晚期對精神知識的提問,來看待他與電影之間的思想聯繫。



    事實上,這個架構並非本篇論文所能窮究,而只能說是這個研究所預想的一個開始。本論文主要是從他所生產的論述文本著手,確定好相關、較能切題的篇章,再進一步釐清其晚期的思想發展,以及跨越至電影範疇行動與相關表達形式之間的關係。本論文主要是以基本概念、材料詮釋、分析與批判等四個階段所組成:首先,第一部分是關於晚期傅科以關心自己的論述為基礎,論證在關心自己的自我技術裡,「轉向自己」此一具關鍵性的環節上,視覺如何扮演一個重要隱喻,並在這隱喻裡提示了視覺經驗與真理建構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第二部分是基於第一部分所建立的概念內容,對於傅科論及電影的幾篇訪談和短文做一說明;第三部分則藉由傅科的異托邦和薛費(Jean-Louis


    Schefer)的一般人這兩個概念,來說明電影如何在當代的自我技術中產生轉向自己的作用,而得以作為精神運動;第四部分回到傅科自身的論述裡,檢視他在面對電影、並將電影視為一具有真理性結構的論述時,討論了什麼樣的知識型態與批評。



    關鍵字:傅科、電影、自我技術、關心自己、轉向自己、真理性結構、看、薛費、一般人、脫出自己



    攻殼與人偶塔吉歐


    李家沂 作



    本論文藉閱讀押井守兩部「攻殼」動畫電影與托瑪斯.曼《威尼斯之死》,探討人類肉身與其衍生型態──生控體與人偶──之關係,藉此思考未來肉身的可能。



    關鍵字:生控體、人偶、肉身、事件、無限



    凝視背面: 《一一》的敘事結構與空間表述體系初探


    吳珮慈 作



    本文是在影片的基礎上,透過分段(segmentation)的描述性工具深度閱讀楊德昌的《一一》,探討這部處理一個生命(整體)的多重形式的電影,如何在多線並陳的文本敘事結構上顯現序列、繁生、複現的狀態,又如何透過台北的都會意識與城市地景,形構了一個具有活力的空間表述體系。本文的主旨是希望能透過對這部電影的音像敘事及時空構聯形式進行系統性的分析,因此不在於追尋《一一》的符旨或某種終極語義,而在於尋找是甚麼使得影片語義的衍生成為可能。



    關鍵字:楊德昌、文本系統、敘事結構分析、空間再現



    邊緣現身:試分析崔西.莫法特《好色女孩》與珍.康萍《鋼琴師與她的情人》兩部影片中的族裔論述與策略


    胡慧如 作



    考察膚色/異化的身體作為一種再現形象的基進修辭,正是在Frantz Fanon的Black Skin, White Mask一書中所揭露的鮮少被歷史處理的殖民經驗的一種原初、騷動的特質。它所要引發的質疑主要是在殖民下關於主體處境的問題,也就是說在有色的身體與白人的身體之間,有一種意義與存在的張力,或說需求與慾望之間的抗爭,正是抗拒殖民主的壓力蜷居在原住民身體的一種心理對抗,有這種張力就有機會形成邊緣現身的策略。



    關鍵字:邊緣、殖民、後殖民、差異、現身



    徵稿啟事



    《電影欣賞》在誠品、金石堂、政大書城、紀伊國屋、搜主義、諾貝爾、聯經、墊腳石書店和政大書城以及國家電影資料館均有販售。另外,「學術單元」長期徵求論文。「學術單元」由沈曉茵、吳珮慈、林文淇、林建國、林志明、陳儒修、葉月瑜、劉永皓等電影學者組成編輯委員會,以嚴謹的編輯作業與匿名審稿方式審查,為國內目前唯一專業的電影學術期刊舉凡電影文本分析、文化研究、理論探討等中文相關學術論文盡皆歡迎,篇幅以一萬五千字為度,歡迎踴躍投稿。



    若需詳細資料請恰國家電影資料館出版組(Tel:02-23924243、23960760 轉分機 27),或 email 至 fa@mail.ctfa.org.twquarterlyjournal@gmail.com,或上網查詢:http://www.ctfa.org.tw/出版組/出版品/電影欣賞。投稿請email至fa@mail.ctfa.org.twquarterlyjournal@gmail.com(若投稿後未收到回函,敬請務必來電查詢)。



    (本文作者為《電影欣賞》雜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