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夢露50年──台語片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搶先看

111
2007-06-14

去年適逢第一部台語劇情長片,何基明先生執導的35mm劇情長片《薛平貴與王寶釧》(1956),上映五十週年紀念。為了慶祝走過半世紀的重要歷史時刻,國家電影資料館舉辦了一連串的活動,包括【台語電影影片巡迴展 :「戲夢五十」】、【慶祝台語電影五十週年回顧晚會- 「風華重現˙代代相傳」】及【「戲夢五十」電視電影展】,一時間讓在台灣電影史的討論裡塵封已久的台語片得以開始展露過去的風華。

延續去年的慶祝活動,六月十六日「酷蒐一夏─台語電影文物展」將於北投溫泉博物館盛大開幕。同時,一場國內外有史以來第一次盛大的台語片學術研討會也將於六月二十四日登場:【春花夢露50年──台語片學術研討會】。此一研討會的宗旨明示,將「以學術角度觀察台語片,發掘台語片對於台灣特殊的歷史意義,不僅侷限在台灣電影史觀上,更重要的是在於社會文化層面上的意義。」研討會同時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透過本研討會的舉辦能夠使國人開始關注台語片研究,讓台語片研究風氣得以提升。

有鑑於此次台語片研討會之舉辦意義重大。週報本期【台灣製造】單元特別向負責主辦的政治大學廣電系取得部份論文的摘要,以供讀者先睹為快,也希望藉此吸引更多對於電影研究有興趣的讀者在六月二十四日,踴躍趕赴北投參加本次的研討活動。

〈日本電影對台語片的影響〉大綱——兼談歐美電影對台語片的影響(黃仁)

一、前言:沒有日本電影就沒有台語片。
二、創造台語片的留日導演群。
三、純以日片為師的台語片導演。
四、在日本短期學習電影技術的台語片影人。
五、培訓台語片人才的日本電影理論和教材。
六、影響台語片最深的日本電影(包括完全仿製日本片的台語片)。
七、來自日本片的台語片歌曲。
八、為爭取日片配額攝製的台語片(包括發行日片利潤投資的台語片)。
九、影響台語片的歐洲電影。
十、影響台語片的美國電影。
十一、結論。

(研究方法)我在台灣從事電影文化工作60年,曾同時主編多份報紙影劇版又兼編電影雜誌,其間特別關注與本土文化關係密切的台語片和日本片,因此與業者多有往來,大綱所列各項,可說都是筆者親身所見所聞的回憶,為追求真相,多從客觀正反兩面論述,例如第一項「沒有日本電影就沒有台語片」,是正面事實呈述,並非主觀論斷;另一方面,由於日片觀眾多與台語片觀眾同類,因此日本電影也是台語片的唯一剋星,走私日本片氾濫的衝擊,就幾乎將台語片連根拔起,幸好政府藉故延遲日片進口兩年,使得台語片才有復甦機會,文中將從正反面論述。

再如仿製日本片,雖然是不道德的抄襲行為,但由於反覆深入研究不少名家的電影劇本和攝製的技巧,而使自己創作能力有進步,因此從正反兩方面切入研究台語片,可能較易瞭解台語片發展的本體。

從《三鳳震武林》與《三劍王》探索台語武俠片類型研究(陳儒修)

一般對於類型電影的定義,就是認為這些影片具有特定的主題、慣例手法、以及一再出現的人物,台語影片中的武俠片也可以做這樣的理解。

本報告擬就電影資料館收藏之《三鳳震武林》與《三劍王》等影片,從微觀的角度出發,試圖建構台語影片中的武俠片之類型結構分析,並探索這些影片是否受到國語影片與日本影片中的「俠文化」的影響,又是否加以挪用其形式風格,進而開創屬於台語影片特有的武俠片表現手法。

台語片《不平凡的愛》與日本電影《愛染桂》的比較(張昌彥)

一、 序論
A、1955年開始萌芽的台語片和日本電影之淵源:台語片先驅者如邵羅輝、
何基明導演等均是留日之前輩,甚至與日本電影都多少有其關係。
B、當時一般台灣觀眾也熟悉日治時代之日本電影文化,因此,這群觀眾也成為支持台語片的支撐力量,相對的,台語片為求生存也投其所好,而選擇與日本電影類似之素材。
C、1960年代台語片的黃金時代:台語片製作量暴增,在劇本缺乏下,將日片做少許更動後原原本本的搬入台語片,例如《愛妳到死》(日片《絕唱》之翻版)等,其中最為人知的就是日本有名之愛情通俗劇《愛染桂》被改編為《不平凡的愛》。

二、《愛染桂》與《不平凡的愛》之版本
A、《愛染桂》在日本影壇之地位及其演進,拍攝《愛染桂》之源起及其四個版本。
B、《不平凡的愛》與《愛染桂》間版本之疑義。
C、兩者均為〝愛情通俗劇〞之類型其間建構之異同。

三、劇情
A、《愛染桂》第一版與第四版之差異。
B、《不平凡的愛》之改編。

四、戲劇背景
A、劇情之轉變及劇中跨越之時空問題。
B、《愛染桂》之淡化。

五、人物之造型及演員
A、重要人物役名幾乎完全雷同,但性格之差異性。
B、次要角色之改變。

六、導演之處理
A、《愛》劇充分發揮通俗愛情劇之曲折、巧合、錯過等特色之趣味性。
B、《不》劇較平坦而直接。

七、音樂
A、歌曲:主題曲調完全相同,《愛》劇另有一首重要曲「母愛」。
B、歌詞。
C、配樂。

八、思想及意識型態
A、《愛》劇雖強調傳統〝門當戶對〞,但有助於醫院之重建也佔極大因素。
B、《不》劇除〝門當戶對〞之傳統思想,更有愛富嫌貧以及對〝寡婦再婚〞及〝歌女〞身份被鄙視之台灣社會現象之展現。
C、男女主人翁之愛情未能早日開花結果之原因
..a、《愛》劇是女主人翁以母愛凌駕於男女愛情之上。
..b、《不》劇放棄女兒出嫁,思想較開放卻與初衷較不吻合。
D、女性主義及勞工意識
《愛》劇較有清晰的表達,而《不》劇只止於逗趣和反權威甚至最後被收編。

九、結論
《不》劇之源創性雖不足,甚至有接近抄襲之嫌,但從這部作品卻能看到台語片之靈活性,以及對時尚之敏銳感。而且在模仿之餘仍不忘加入本土社會之現況,與後來之國語片處處有教誨、宣導、政策甚至死守傳統思維之作法大異其趣,而這些模仿性、靈活性、敏銳性,其實也是維持台灣社會文化之基本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