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青春》(High School Musical)三部曲與歌舞片的復興
前言:從今年奧斯卡看歌舞劇復興
2009年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甫落幕一個月,相信讓觀眾記憶猶新的除了星光褶褶的紅地毯、感人的領獎致詞、幾部大豐收的電影外,很難不注意到的還有休傑克曼「東尼獎」式的主持風格,在典禮開場就用歌舞的形式,非常忙碌的更換道具、改變角色,風趣的介紹過去一年幾部大放異彩的影片。本年度的奧斯卡也多了一個「電影類型」回顧單元,其中,在「歌舞片」的部份,休傑克曼跟碧昂絲也獻上了一場華麗的歌舞片組曲秀,在表演結束後還不忘大喊一聲:「歌舞片又回來了!」是的,對好萊塢來說,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刻。歌舞片在電影史上佔有獨一無二的重要性,然而這一二十年來,歌舞片雖然從來沒有真正在影壇上消失匿跡,卻也消沉了好一陣子。當人們談起歌舞片時,記憶總會回到五Ο年代的《國王與我》,六Ο年代的《窈窕淑女》、《真善美》或是七Ο年代的《火爆浪子》,歌舞片再怎麼想都是屬於過往、過氣的範疇。直到這幾年歌舞劇才又有「復興」的跡象──《芝加哥》在2003年得到奧斯卡最佳影片、《媽媽咪呀》成為英國影史上第一部打敗《鐵達尼號》票房紀錄的影片、《歌舞青春》更帶動了年輕一輩對歌舞劇的認識潮……等,歌舞片終於從過去記憶中的經典電影轉變成當代好萊塢賣座強片。歌舞片這樣的再度興起著實令人興奮,然而,究竟在什麼情況下人們能再次接受這種在某方面過度樂觀、誇張又時而虛假的電影類型?本期的影迷私房貨想以在全球掀起的熱潮現象的《歌舞青春》三部曲為例,試圖探究歌舞片如何能在舞台與實境中穿梭並仍能保有觀眾注意力的魔力。
《歌舞青春1》的實驗性試探:簡單又美好的烏托邦
這一兩年,《歌舞青春》中的歌曲屢屢出現在台灣中小學的運動會、升旗典禮、或其他各式各樣的表演場合上。「野貓隊」(Wildcats)似乎不再是隸屬於電視、電影裡的隊伍,「野貓隊」成為一種現象,一種散佈在青春校園與青年學子之中的「精神」。誠如片名,《歌舞青春》是部跟「高中生活」有關的「歌舞片」。有了預設的內容和類型之後,再看本片的製作團隊迪士尼,一個幾十年來不斷帶給觀眾勵志又充滿和諧歡樂的電影公司,觀眾就更不難在腦海勾勒出《歌舞青春》的基本輪廓:把以往迪士尼的動物主角置換成真人,加上載歌載舞的勵志情節,一個可能充滿歡笑又帶點感動眼淚的結局。沒錯,歌舞青春正是部這樣的「經典」迪士尼片。
迪士尼與歌舞片的淵源自然不在話下,從最初的《白雪公主》到比較近代的《獅子王》、《阿拉丁》和《風中奇緣》……等,這幾部動畫電影要是沒有歌曲的輔佐與點綴實在是讓人難以想像。迪士尼這類歌舞動畫片創造出許多至今仍流傳且百聽不厭的歌曲,然而看看近幾年,能與之前所列之影片相當的迪士尼歌舞動畫片或歌舞劇情片卻是寥寥無幾。究竟是觀眾的口味變了,或歌舞片已退流行,還是另有其他的原因,這若非有紮實的研究是無法得到確切的答案,然而,即使迪士尼將這些動畫片轉戰百老匯後獲得相當的成功,新迪士尼歌舞電影的退燒卻是不爭的事實。當《獅子王》...等系列動畫片已被歸為迪士尼經典影(舊)片,之後的世代就算也看迪士尼長大,對於歌舞動畫片的喜愛與了解自然少很多,在這樣的狀況之下,《歌舞青春》的推出想必成為迪士尼的一大新挑戰,因為《歌舞青春》的客群鎖定了平時比較長觀看迪士尼頻道,又較少接觸歌舞片的中小學生。既然是挑戰,迪士尼決定先以推出電視劇的方式開始來觀察觀眾反應。
既然觀影客群鎖定中小學生,故事內容就得跟學校生活呼應以取得共鳴。《歌舞青春》的主要場景除了第二集外都取自學校。《歌舞青春》的內的主題不外乎同儕壓力、校園青澀戀愛、對未來的迷惘、家長期待與個人理想的矛盾…等有關。《歌舞青春》中的東部高中(East High)擁有寬敞的校地,乾淨又現代化的建築裡有的是先進的實驗室、規格不輸給NBA的籃球場與球員休息室,論藝術方面則擁有超專業的劇場及排練教室。但即使在這麼舒適的就學環境,影片中在各方面都看來一流的學生,也都各自有一般學生可以產生共鳴的煩惱,東部高中既完美卻又接近現實,儼然成為全球青少年心裡最理想化的學校,將眾學子心中夢想學校的想像具象化。
在歌舞方面,《歌舞青春1》的實驗性質更可一窺得知。《歌舞青春1》中充滿了好記且很容易上口的旋律,不論是抒情或是快歌都盡量以流行歌的方式編寫、歌唱。在舞蹈方面,也盡量用現代又流暢的方式呈現,因為場景取在校園,舞蹈動作往往跟學生活動融匯一體,例如以籃球作為節奏道具的“Get’cha Head in the Game”,及片末的“We’re all in This Together”一曲用近似啦啦隊的大合舞表演型式。因此,無論是歌曲或舞蹈都非常容易令人接受,迪士尼在電視上撥出時甚至還有劇中演員教電視觀眾跳舞的片段,在電影原聲帶中也特別加進幾首歌曲的卡拉OK版,試圖與觀眾拉近距離的意圖十分明顯。當然,在片中觀眾還是可以看到一些較接近一般歌舞片的表演片段,例如極度明顯的舞台、虛假的道具與戲服、誇張的肢體動作與較花式的唱腔…等,這些屬於比較傳統的歌舞劇元素都被包裝在戲中老師排練的歌舞劇中,因此,當觀眾看到這些橋段不會覺得突兀,因為電影透過劇中劇的形式巧妙的區分(在某方面也是融合)屬於舞台的誇張歌舞與屬於電影的現代歌舞。事實證明,迪士尼的策略還算成功,《歌舞青春1》雖只在迪士尼頻道播放,卻霎時紅遍大街小巷,不但成功的捧紅一批年輕演員,更在美國舉辦巡迴演唱會,當然,迪士尼又多了一部可以搬上舞台的自製音樂劇,也決定順勢再拍一部續集。
《歌舞青春2》延展的實驗:一切都太複雜
有了之前的經驗,迪士尼決定把之前的實驗再做延展。既然已累積了不少學生觀眾,也因前一集透過劇中劇內化的方式多少「教導」這不熟歌舞片的一代有關歌舞片的形式,不如在第二集中試著置換場景,複雜化場景與歌曲,把第一集平鋪直敘的敘事風格再加以轉折,也同樣以電視撥出,看看效果如何。
在第二集中,由於劇情設定為暑假,《歌舞青春》把場景搬到夏培(Ashley Tisdale飾)與萊恩依凡斯(Lucas Grabeel飾)家中開設的渡假村,幾乎整個野貓隊的球員與西區高中的靈魂人物都來到這裡暑期打工。由於場景跳出學校,歌舞的編排失去了上一集非學校不可的限制而擁有極大的自由,以渡假村為主的場景要什麼有什麼:寬闊草地的高爾夫球場、一旁有假山地形的游泳池、狹窄封閉充滿廚具的員工廚房、甚至高級俱樂部的室內外表演場地等都一併俱全。正因為發揮空間是如此的漫無限制,《歌舞青春2》看起來像是個綜藝大雜燴:在放假離開學校時在校門口有一支編制級大的團體舞、學生們在員工廚房內用廚具當作打擊樂器輔佐歌曲、在棒球場裡打球與跳舞的對峙、在高爾夫球場附近的山丘上男主角特洛依(Zac Efron飾)有一首類似個人MTV的片段,除此之外,《歌舞青春2》並沒有拋棄第一集裡所採用的「劇中劇」法,只是,這一集所有跟音樂劇有關的片段,不論曲風或與舞風全部都比第一集整整複雜好幾倍。夏培為了勾引特洛依因此安排了幾段示範歌舞,特別在“Humuhumunukunukuapua'a”這首曲子中不但有一般歌舞元素,更有明顯的燈光變化、乾冰效果,再加上這首曲子講述的是有關人魚也富有夏威夷的熱帶感,他的舞台道具、服裝與肢體動作都非常的異國風情,曲風更不用說,光看歌名就知道這是一首難唱的歌。
《歌舞青春2》徹底複雜化第一集簡潔有力的風格,這也許顯現了迪士尼想要實驗看看觀眾對歌舞劇的接受度在哪裡。跟第一集較為傳統的歌舞編排與敘事風格比起來,《歌舞青春2》看起來真的雄心勃勃,但這樣的實驗精神卻也讓本片稍嫌支離破碎。由於歌舞編制的龐大與複雜度,電影在歌舞與一般敘事的轉換之中稍嫌笨重,並沒有像第一集一樣轉換的輕巧自然,於是,在第二集的觀影經驗中,觀眾總是很自覺的發現並區分歌舞與其他情節,換句話來說,電影歌舞的部份稍嫌刻意以至於觀眾不耐煩的現象大增。剛剛提到特洛依那首類似MTV的歌“Bet on It”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在這首歌裡面,男主角特洛依身陷追求理想與友誼的爭戰,想要好好釐清思緒,於是從廚房奔出到室外高爾夫球場唱歌。這是一首個人獨唱的歌曲,在這片段中我們看到特洛依非常痛苦但卻又正對攝影機「表演」著誇張的舞蹈,雖然知道他在高爾夫球場上,但是畫面並沒有一路跟著特洛依走動,觀眾看著背景從草地跳到岩山、再跳到沙地,偶一失神還以為這個場景是荒郊野外無人之地。種種安排看來,此片段完完全全跳脫了電影,好似一個被刻意插進影片的短片,這就是《歌舞青春2》實驗過頭的缺點。
《歌舞青春3:畢業季》實驗成功:千禧年後的《火爆浪子》
若說《歌舞青春1》展現了完美的烏托邦,而《歌舞青春2》是實驗過頭的瑕疵品,那麼《歌舞青春3:畢業季》則是以上兩者完美的結合與呈現。《歌舞青春3》再度把場景搬回校園,達布斯老師要畢業生們排演一齣有關畢業生自己高三生活的音樂劇當畢業呈現,整部影片都在舞台與現實生活中穿梭,俗話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這句話在《歌舞青春3》中可所言不假。既然場景又恢復到第一集的單純、集中,戲劇演的又是正在進行式的高三生活,戲劇與生活的推動是互相的、關係是緊密的。當觀眾在看劇中劇時,很可能也要記得提醒自己劇中劇跟真實生活是重疊的。舉例來說,在劇中劇裡有一段是描寫畢業生們要參加畢業舞會的緊張心情,這是一場編制很大而且很華麗的歌舞,完全在舞台上演出。雖然前一個片段還在學校餐廳,一下子更換到舞台這樣大的跳動卻因緊扣主題而沒有銜接不上的困擾,跟第二集相比確實進步許多,《歌舞青春3:畢業季》在歌舞與非歌舞的穿梭間實在遊刃有餘。
另外《歌舞青春3:畢業季》因為是全《歌舞》系列第一次頒上大螢幕,算是迪士尼再度走歌舞路線的成功之作。根據Box Office Mojo這個網站的調查,《歌舞青春3》在1974年之後的所有歌舞片中票房排名第七,這樣的佳績也算使迪士尼第一二集的實驗沒有白費。在第三集中所有內容都與「畢業」這主題緊緊相扣,這不僅只是片中人物遭遇的人生階段,也象徵《歌舞青春》系列對於自己以及歌舞片的回顧與展望。在本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大規模的歌舞,在這些片段中不時出現一些小小的細節,可能只是個動作、打扮、或佈景,但卻讓人聯想到很多過去曾在大螢幕風光的歌舞片,似乎想藉著《歌舞》系列的成功向其他歌舞片致敬。舉例來說,當達布斯老師要學生們在舞臺上排排站說出自己以後想做的事,這一幕很難不讓人想到《歌舞線上》中眾演員站在空台上的歌舞線前,一個個唱出自己人生的故事。在夏培與萊恩依凡斯一同合唱的“I Want It All”中,學生穿著彩色的衣服圍繞旋轉的餐廳圓桌排成萬花筒的形狀非常的復古,好似五六Ο年代歌舞片裡雖然虛假但又夢幻的橋段;夏培後來一頭金色短髮配上一身俐落的戲服加上舞群,跟《芝加哥》裡威瑪(Velma)的造型如出一轍;至於整段想要成名,整個背景都出現金光閃閃的招牌跟《王牌製作人》李奧布魯(Leo Bloom)唱的“I want to be a Producer”一曲相呼應……等,這些在《歌舞青春3》中所看到的巧思實在令人激賞。在片尾一場戶外的畢業典禮跟畢業後的狂歡,更是令人想到同樣有關高中生活的《火爆浪子》一片,《歌舞青春3》儼然成為21世紀的《火爆浪子》,內容相仿,只是不同於以前的迪斯可風格,在舞步和曲風都隨著時代而更新,男主角Zac Efron成為新一代的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而女主角Vanessa Anne Hudgens則成為新型的奧莉薇亞紐頓強(Olivia Newton-John)。《歌舞青春3》將種種現代加傳統的歌舞元素融合的如此成功,劇尾舞台謝幕的方式同時象徵畢業和戲終,演員眼眶中的淚水也同樣帶有戲中畢業不捨但卻感動的心情,及現實生活中拍攝《歌舞青春》這一系列影片彼此成長卻也要離開劇組往各自的影劇生涯前進等的複雜情感。看到他們既開心又不捨,觀眾的心情也同樣被帶動,誰會知道《歌舞青春》能在歌舞片一片低迷的景況下,一路從電視走到電影,在影壇中打出頭天。
結語
歌舞片一直與時代的變動息息相關,早期的歌舞片帶給經歷戰爭與戰後歲月的民眾一個可以寄託心情的烏托邦,然而它的過度樂觀卻不適用於後來六Ο、七Ο年代失敗的越戰及種種的社會運動。歌舞片不是沒有在變,因著時代推進,音樂劇開始呈現跟社會有關的議題,如《毛髮》(Hair)中所呈現的嬉皮文化、《西貢小姐》(Miss Saigon)描寫了越戰期間美國大兵與西貢女性在時代下無奈又淒美的愛情、《髮膠》(Hairspray)所呈現的種族議題……等。現在由於經歷了九一一恐怖事件與目前的經濟衰退,歌舞片或音樂劇又開始呈現較為正面、能帶給觀眾歡笑與淚水的故事。我們一路上看到歌舞青春的轉變,從一開始簡單卻又美好的風格走向後期複雜、較接近現實卻又樂觀的態度,就像是一部精簡很多的歌舞片史。當然,當休傑克曼驚嘆說著:「歌舞片又回來了!」這可能只是因為近期的歌舞片「剛好」都大受歡迎所製造出的美好假象,但也或許,觀眾因久處於沉重的社會壓力下,使得歌舞片的樂觀與烏托邦精神正好提供觀眾宣洩壓力的管道。只要歌舞片能提供一個觀眾能予以共鳴的主題,加上拿捏剛好的歌舞場面,誰會在乎歌舞片只要我想唱歌跳舞,路人也都會開心的幫我合音伴舞這樣「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精神有多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