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花筒也是照妖鏡:JUMP CUT 49 中國電影專題之香港電影介紹

107
2007-05-17

第四十九期 《Jump Cut》 線上期刊製作了一個華語電影專題:China and China Diaspora Film:A New Stage。這也許是中國近年來「和平崛起」政經態勢,使得西方世界不得不刮目相看;或者,中國的廣大市場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全球化所覬覦開發的區塊,使得中國電影的可見度(visibility)比過去大為提高─於是,電影作為一種影像商品,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然而,在這一期的專題之中,直接討論「中國電影」的並不多(只有一篇討論張藝謀的《英雄》的論文),香港電影反而才是主角:王家衛、周星馳、陳果、邵氏黃梅調電影、香港1950s的片廠等等,使得此一專題的名稱顯得有些弔詭。然而,也許正因為香港的「後九七」時代迄今十年,已然累積了足夠的電影文本,讓我們得以從中發掘香港與中國之間的各種複雜關係。香港電影的大量生產,藝術片或商業片質量皆豐(或者,港片打破了這種藝術/商業的區分),以及靈活、快速回應亞洲以及全球電影市場變動的能力,在在使得香港電影成為絕佳的一面透鏡,雖然間接地、但也許反而能夠更為準確地,讓我們得以一窺兩岸三地華語電影、甚至整個亞洲電影工業之當下全景。本期放映周報的「電影研究」單元,除了概略介紹此期《Jump Cut》的專題文章之外,也順勢聚焦在幾篇探討香港電影的論文,間接地、具體而微地呈現整個華語電影情境中的吉光片羽。

此專題起首的三篇文章,討論了「華語電影全球化」現象中的三個備受矚目的例子:Allen Cameron分析了四部香港導演王家衛的藝術電影,說明「旅行」的母題如何和全球化以及文化翻譯(cultural translation)相互串連起來;Kin-Yan Szeto則轉向周星馳的商業喜劇片,描述《功夫》如何標示了周星馳從香港的本土趣味轉向了全球市場的商業佈局;而近年來似乎愈來愈從藝術小品轉向商業大製作的中國導演張藝謀,其千禧年鉅作《英雄》,在Jenny Kwok Wah Lau 的分析下,顯示了中國電影如何一方面看似迎向全球市場,一方面又堅持反映/反應了當代(崛起中的)中國的社會情境以及意識形態。

王家衛和周星馳可以說是90s年代以來香港最受矚目的兩個人物,尤其如果從「藝術─通俗」這個 (有問題的) 光譜上來看,二者似乎恰好佔據了兩個極端。然而,事實上二者的距離並非想像中那麼遙遠:當周星馳電影中不時出現對於王家衛橋段的嘲諷 (比如:經典片段「愛你一萬年」) 之時,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電影都有一種強烈的「CULT」品質。當我們說王家衛的電影已經變成一種時髦或流行,同時我們也說周星馳的搞笑功夫已然臻於藝術之境,表示香港電影不只是雅俗共賞而已,而是讓我們重新思考電影同時作為一種商品也是一種藝術表達形式的眾多可能性。

王家衛的作品不時被視為瀰漫布爾喬亞情調或者歐陸現代主義電影的氣質,席捲歐陸藝術電影的影展市場;而周星馳的喜劇片,從《少林足球》和《功夫》開始就展現出他愈見純熟的(好萊塢式)敘事技巧和片廠調度能力,作品愈來愈精密計算、講究精緻包裝(相較於之前那種香港大排檔街坊的生鮮粗野);至於張藝謀,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以及「全球化資本主義」的灰色地帶(或者過渡時期?) 之中,接連推出的幾部武俠華麗大片,在在具現了中國vs 西方(好萊塢)之間又曖昧又矛盾的迎拒關係和集體情結。然而,在這三位導演的「走資派」嫌疑之下,在一片認同政治、差異文化、國族議題、流離旅行的討論之外,另外一位香港導演陳果的電影,反而突顯得更為異質了:左翼電影研究者Wimal Dissanayaka綜覽了陳果的全部作品,討論了陳果電影中的「階級」議題,是一篇非常精采的論文,示範了電影研究如何能夠以左翼角度來進行詮釋。Chuck Kleinhans則是專注分析陳果的《餃子》,說明片中的「吃人肉」的意象如何作為資本主義全球化蠶食鯨吞的恐怖寓言/預言:美容、養顏、或者青春永駐,不但是美國加州或好萊塢所念茲在茲者,一種「崇拜青春」的美國迷思以及伴隨而來的大量資本商機,美好容貌之光鮮奪目(掩蓋了或隱藏了背面或後台的殘酷資本主義食肉邏輯),也隱喻了好萊塢的明星崇拜、以及美國奇觀社會的視覺取向。

陳果的電影迄今仍然缺乏足夠的研究,一方面因為陳果電影的在地性極強、本土氣味濃烈 (影評人湯禎兆曾經為文指出:九七回歸之後的主流港片,其中的「港味」似乎愈來愈流失、淡薄了),如果不夠熟悉或涉身香港底層文化 (然而,陳果電影中不時現身的苦力、難民、菲傭、偷渡者、妓女、智障、殘廢者,這些畸零人有別於主流香港電影中的「正港」街坊人物或黑道類型片中的大哥小弟),就很難以進入陳果電影中的世界,也很難層次分明地縷析出片中極為複雜的文化沉澱。這兩篇文章也提醒了熱愛港片的台灣觀眾:我們以為我們再熟悉不過的香港庶民小人物,也許只是經過了商品包裝策略之後的主流式再現,屬於街坊、商場、皇后大道上的,而不是屬於後街或者暗巷之中的。

雖然此次專題沒有一篇專文討論台灣電影(也許在香港「回歸」之後,台灣愈益顯得無法列入China Cinema此標題之下了),但Li Zeng的一篇書評,討論了June Yip的電影研究專書《Envisioning Taiwan》,從一種更為間接而躊躇 (因而也更為審慎) 的角度(經由對一本電影研究專書的書評),把台灣電影帶入此次的專題之中。台灣大學的李明璁教授也曾經為文評論過Yip的這本近作,從社會學的角度對於此書中的國族議題討論加以質疑或針砭。在當今中國電影研究方興未艾、香港電影備受好萊塢歡迎、上海文化研究的熱潮之中,Yip這本聚焦台灣的學術作品更加難得、要求台灣的電影研究者加以關注;而前述的兩篇書評,則是可以並置參考,幫助我們對於Yip這一本份量十足的學術著作進行更具批判性的閱讀。

Jump Cut的連結網址: http://www.ejumpcut.org/hom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