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瘋狂立碑──紀念台語電影五十週年

105
2007-05-03

1956年,由何基明執演的第一部正宗的台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首映,於半世紀後的2006年,國家電影資料館接受行政院新聞局委託辦理台語電影五十週年紀念系列活動,「台語電影文物展」除了作為系列活動的總結外,更是近年來電影資料館對台語電影進行影片搶救、史料蒐集、口述歷史採訪的成果展示,過往台語電影中所使用的器材、手稿、劇本等,經過歲月的沖刷,雖然稍見耗損,卻未削弱其紀錄台語電影的存在意義。文物展將於2007年6月16至7月1日假北投溫泉博物館舉行,15日舉行開幕式,將展出台語電影拍攝時期攝影器材、手稿、劇本、工作記錄等珍貴文物,現場並播映介紹台語電影的紀錄片,另有台語電影體驗工作坊、假日歌謠演出專場並發送精美場刊。

此次辦理台語電影紀念系列活動,目的不在於刻意吹擂台語片至高無上的藝術成就與地位,更非以悲情泣訴台語片發展歷程中的不平等待遇與摧抑,甚或以欷噓的喟嘆去憑弔一段台灣電影的黃金時代。更多的期待反倒是去尋找與懷想台語片的「瘋狂」──從台語片的誕生、資金挹注、題材內容、創作經歷以及日後電影資料館的搶救工作無一不「瘋狂」,並虔敬地為這「瘋狂」銘鐫歷史、樹立豐碑,在此有必要再為他們曾經所創造出的榮景進行回顧,以不枉先輩所付出的血汗。

瘋狂的發端

1955年,三十出頭的何基明不堪香港攝製的廈語片在台灣打著「正宗台語片」的名號大行其道,於是在廈語片《六才子西廂記》的刺激下,與麥寮拱樂社的陳澄三合作,向中影公司租借Eyemo三十五釐米一百呎的攝影機,憑著簡單的照明設備,帶著不服輸的精神,著手拍攝第一部台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1956年1月4日在大稻埕上映,場場爆滿。未幾,何氏兄弟便開始擴充廠房、添購器材並將公司擴大改組為「華興電影製片股份有限公司」。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如果沒有何基明好勝的衝動與狂熱,或許台灣人自己製作、導演的台語片,將隨著《六才子西廂記》的失敗而延後、甚至無疾而終。

瘋狂的電影運動

《薛平貴與王寶釧》票房上的成功,點醒一群生意人以生物本能瘋狂地投入資金,台語片頓時間如雨後春筍般的勃發,也正因為這種飢不擇食式的投資、趕製,為許多「準電影人」創造了拍片機會,於是一群不會說台語的電影人、未升遷的攝影助理、副導演、從未碰過電影的戲劇人與文人以紛紛加入台語片的攝製行列。

先是中影公司技術人員訓練班培養出來的攝影人員賴成英、林贊庭、洪慶雲、林文錦等人,因中影公司每年製片量有限而閒置,也影響著這批新培養的技術人員晉升攝影師、燈光師的機會。台語片製片量的暴增,中影公司這批技術助理投身台語片攝製工作,便順理成章地成為台語片的攝影師。台語片簡陋的製片條件、設備與抄短線的攝製期程,卻成了鍛鍊控制底片準確度與現場應變敏捷性的機會,甚至在「粥多僧少」的狀況下,出現攝影師軋戲的現象,分身乏術時,則委由好友代為掌鏡,於是一部電影分別由不同攝影師負責,此種現今看似瘋狂的現象,在台語片卻是司空見慣。「攝影師荒」也讓出身攝影世家的陳榮樹在初出茅廬的三個月後即升為攝影師;也幾乎讓每一位攝影師都購置了多部攝影機,以供自用與租借,甚至用土法煉鋼的方式獨力將昂貴的攝影機進行改裝,此等現象在國外片廠幾乎被視為天方夜譚。

台語片的瘋狂「吸金」、「吸人」,連不會說台語的舞台劇導演、演員都可以成為電影導演,李行、張方霞、田豐三位連攝影機位置都不知擺何處的劇場人,卻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執導了《王哥柳哥遊台灣》,因拍攝長度過長,索性將一部影片拆成上下集發行,竟也大賣座。台語片內容及形式幾近瘋狂的荒唐怪誕、漫無邊際的天馬行空,亦是台語片的另一種瘋狂,其「無厘頭」程度以及創作自由度完全超越了現今周星馳的鬧劇與作者電影,甚至拼貼、諧仿、扁平化等「後現代現象」在台語片中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呈現。我想最具代表性者當以《大俠梅花鹿》為標誌,其巧妙的結合諸多娛樂因素,形成類型混雜的「天然景禽獸裝的台語童話故事片」。

從某個角度來說,或許在台語片賣座盛行的大趨勢下,諸多瘋狂的作為都足以得到成本回收甚至有利可圖,畢竟本土觀眾仍喜愛依著自己趣味、自己母語而攝製的影片。但對在台語片賣座滑坡之時,企圖以嚴謹製作提升台語片水準的林摶秋而言,創建當時遠東最大片廠──玉峰片廠,並不惜血本培養演員,是其對理想的執拗與任性,所做不計任何代價的瘋狂作為。

台語片產量的暴增,雖然多數來自於逐利的瘋狂,但是放手一搏的激情,卻直接或間接地促使一批勇於創新、敢於嘗試的台語影人,創造出一片新的天地,甚至為日後台灣電影產業的飛昇奠定極為豐厚的基礎。當然更有著為爭一口氣、肯於犧牲的電影人,懷抱著近乎瘋狂的信念製作盡善盡美的理想影片。讓台語片的質與量都有著驚人的成就,但這驚人的成就能讓後人略窺一二,也還得靠另一批瘋狂的人。

緊急搶救任務

或許由於台語片投資、製作過度的瘋狂多少存著非理性的投機與豪賭的僥倖心態,即便有心經營,在大趨勢的影響下,也是欲振乏力,台語片市場的崩解與滑坡,亦如其竄起般的迅速,大量的製片公司因此解散,其所攝製過的影片,因其膠片的幅寬與硬度合適,不少成為帽簷內裡、襯衫衣領,為台灣的經濟起飛做出「默默的貢獻」,也讓大量台語片散佚、銷毀。

1989年,井迎瑞接任電影資料館館長,計畫蒐集搶救台語片工作時,適逢民營沖印先驅大都影業公司準備清理過去片商寄存於大都影業庫房的影片,於是大批包含國語、台語影片移到原本已經十分狹小的電影資料館,並在有限的資源下,由當時的副館長李泳泉率領一群學生不計酬勞瘋狂地整理這批「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隨後「台語片口述歷史小組」成立,開始進行一項沈默又孤獨台語片歷史的勾勒工作,讓一段沈寂而被忽視的電影歷史逐漸拼湊出輪廓。

電影資料館於台語電影五十週年之際,接受行政院新聞局委託辦理台語電影五十週年系列活動,將其近廿年來的蒐集搶救成果呈獻給大眾,或許對台語電影而言,我們有著太多的遺珠之憾,或許呈現在大眾面前的影片與文物,僅是台語電影輝煌歷史的滄海一粟,但相信足以無愧於先輩、讓人們得以管窺他們曾經瘋狂付出的成果。

或許審慎評估市場以確保利潤是產業永續經營的正道,可能製拍台語電影的瘋狂多少存著利益的投機與豪賭的僥倖心態,但在富商巨賈對電影投資裹足不前的時代,個人偶爾會懷念起那個充滿激情與愚勇、瘋狂而美麗的時代。

附註

「瘋狂」一詞在本文中並無貶抑之意,僅作為現象的描述,台灣俗諺有一句「青瞑不怕大砲」,或許台語片的濫觴與榮景,甚至是日後的蒐集搶救工作,很大的部分要歸因於這種幾近於瘋狂的激情執著與放手一搏的愚勇。

(作者為電影研究者,任職於電影資料館。本文轉載自《電影欣賞》季刊第130期。)

Fa《電影欣賞》最新一期:春季號/2007 第130期,目前已經出刊,以下為本期季刊暨學刊內容索引供各位讀者參考。

《電影欣賞季刊》目錄

特寫鏡頭
˙視野交會處的光影和聲響
「艾里斯─基亞羅斯塔米:通信」展覽/林心如 作

專題 重構科.幻:從物質光影的斷層注視幻異影像/洪凌 策劃
˙重述與(再)構成
迷途於科幻電影,引經據典地解經銷典/洪凌 作
˙科幻片微型史
經典模式.再現傳承.詮釋系統/Steve Neale 作 李迪才 譯
˙電腦叛客之裂縫與縫合
小論《銀翼殺手》/林建光 作
˙致意與誌異
經典科學奇幻作品(註1)與改編電影的扞格與共振/洪凌 作
˙嗑科幻(Cult-ing SF Films)
從異形入侵到虛擬實境/PromLin 作

異響.異像
˙科幻片的幻境與真實
「第二層皮膚:當代設計新肌體」展覽/林郁庭 作
˙瞬時迸發的超新星
「安迪.沃荷/超新星」展覽/林心如 作

電影論述
˙美國及其電影業介入台灣電影市場的歷史分析/劉現成 作
˙懸浮之城.薄霧之光
介於(非)敘事性與影像性的《黑眼圈》/孫松榮 作

打開話匣子
˙某種不確定的幸福
訪蔡明亮/劉永皓 訪問 詹京霖.張雅鈞 整理
˙山下敦弘的賴皮人生
訪山下敦弘/陳家倩.劉淑如 訪問 陳家倩 整理
˙自由意志?
訪馬迪亞斯.格拉斯納/黃以曦.龍傑娣 訪問 周安曼 整理

電影評論
˙「後設電影」的虛與實
談《服務生之死》、《甜蜜劇中劇》及《鱷魚白皮書》等/陳家倩 作
˙Guillermo Arriaga的真實朝聖/黃以曦 作
˙「青春商場」中的殘酷物語
香港商場電影中的迷宮空間/湯禎兆 作
˙無法詩化之重
《三峽好人》/金健 作
˙武俠電影的演變與蛻變/高肖梅 作

電資館放映室
˙為瘋狂立碑
紀念台語電影五十週年/林盈志 作

《電影欣賞學刊》目錄
編輯室報告
專題:華語電影研究與電影詩學
「醚味」與侯孝賢電影詩學/林文淇 作
電影如何觸碰?觸摸無法觸摸的《推手》/孫松榮 作
作為學術學科建制化的「中國」電影/彭麗君 作 林志明 譯
《2046》恍惚交錯的記憶擬像/談玉儀 作
評《中國電影研究》/陳儒修 作
評《楊德昌》/孫立銓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