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無限》 For more Sun

79
2006-10-19

我們的思維模式之中有許多習見如同息肉一般,不知是否應該割除,或者毫無疑問的被保留下來?

當我走進電影院的時候,如同預料,國片照例是一種冷門的類別,在你觸碰各種類型電影的同時,經驗值裡有「國片」的一些殘存資料,它可能小眾、可能實驗、可能是紀錄片,當然還有可能是極為陽春的預算,以致於你幾乎看不到大卡司、大場景和大特效……,上述是否已構成「國片」的類型化要件?然而很奇異的是,在觀賞《夢想無限》這部片子的時候,我竟沒有睡著,而且被這一類可能屬於「勵志」類的電影情節所感動,它的鋪陳在套式之下,並無意外的進行嚐試、磨練、挫敗、再接再厲直到最後自我完成的終點,結束的時候我竟然仍被這一連串的類型手法所搧惑,嘆息著離開戲院。究竟是為什麼?

當一群台大的師生在片中進行著太陽能車的手工製造,如同你生活在台灣的真實體驗,各地都有傻子在單純地「造夢」,以極為有限的經費、人力、設備,以家庭工廠的方式,生產一點小小的夢想。如果導演能跑到荷蘭、美國或日本等大學去拍攝他們的豪華設備做為對照,或許你才更能體會一個島國對著世界的強大認同企圖,是多麼純真而又動人。

在寫實的敘事基調之上,影片的質地和你自家DV所拍的影像有某種親切和樸素的聯繫之感,沒有人在「演」,只有「呈現」。被擷取下來的片段,是生活的實相,情緒、對白、場景,無一不在現實生活之中可以被驗明正身,如此一來反而構成一種絕對的張力,連同片子裡將要進行的比賽,這是一次真實的對戰,而不在電玩遊戲之中可以再來,或者可以將傷痛虛構,走出電影院便輕易回頭忘掉,不再記掛。於是你像在看世界棒球轉播,「台灣一定要贏」,你忘情地在心底吶喊加油,他們的淚水是你的淚水、他們的挫敗是你的挫敗、他們的勝利也絕對是全台灣的勝利。難道導演透過這樣的題材與手法,達到巧妙的自我認同效果嗎?我不知道。但那又何妨?

這不禁使我聯想,當導演選擇這樣的故事當做背景而進行拍攝,難道他不是這「夢想/傻子」車隊裡的一員嗎?在冷靜敘事的同時難道他不構成這故事的底蘊,而同時在言說自己的夢想和執著嗎?如果這整個太陽能車隊是一群夢想的踐履者,那導演和他的拍攝團隊,難道不也是嗎?誰不知道國片的處境在這個年代比起太陽能車隊會好到那裡去呢?又或者許多在台灣的造夢者,是隱藏在許多困難的角落裡,而默默進行著前進世界的願望呢?也許他們的名次沒有被公佈在影片之中,但同樣也需要掌聲,需要我們一起說聲加油,就只是「For more Sun」,何不讓更多的動能,順著晴日一路抵達心愛的世界終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