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愛情甜蜜蜜》Mostly Martha
心理醫生:「妳為何要來看心理醫生?」
瑪莎:「因為老闆說若我不看心理醫生就要開除我。」
心理醫生:「老闆為何這樣說?」
瑪莎:「我不知道。」
由 Sandra Nettelbeck 執導的《美味愛情甜蜜蜜》(Mostly Martha),在電影一開始的時候,出現如上的對話,一語中的地道出瑪莎的困擾。瑪莎在烹調手藝廚師專業上,是個徹頭徹尾的完美主義者,她對自己的「精準」與「時間拿捏」,十分的自信滿滿,她也的確成為城裡最強的廚師。
完美主義往往是邁向成功的重要關鍵,但是,對自己最在意的事有著完美主義,不容許缺陷失敗,在何時可以被稱為是需要被心理醫生輔導的「疾病」?老闆會要求瑪莎一定要去看醫生,一定有理由,心理醫生跟瑪莎約談幾次,也發現瑪莎的癥結,甚至導演早在開始,也讓觀眾們看出瑪莎的問題:她的完美主義,已導致她高度的工作焦慮、與無法圓融面對挑剔的顧客的個性,此外,她無法表達感情,她將一切表達,全鎖碼在烹飪這個主題上。但麻煩的是,瑪莎自己沒有自覺,正因此,她從未想到過需要改變,更不知從何改起。如果你跟一個完美主義者生活在一起過,你一定會深深體會,要讓這個完美主義者接受不完美、要他妥協,會引發多麼複雜的反彈情緒。
讓完美主義者瑪莎改變的,是生活中的兩個變化,她生活中介入了兩個人,一個是孩子、一個是義大利廚師。
麗娜進入瑪莎的生活,立刻全盤攪亂瑪莎的生活作息;瑪莎再也無法掌握精準與時間的拿捏,不管多麼努力,瑪莎無法讓麗娜一展歡顏,麗娜蹺課、甚至離家出走,這一切,逼使瑪莎得將精力從廚師專業的自我要求中挪移,她被逼著要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她隨時會犯錯,隨時得彈性迎接出人意料之外的奇招,她被逼著要跟麗娜表達感情。當她說:「但願養孩子也有章法可循。」充分反應她的無助與無力。
不過,讓瑪莎感受最糟的是,瑪莎無法讓麗娜正常進食,麗娜就是不肯吃。
其實,瑪莎自己也已經有很一陣子不想吃了,美食當前,她毫無食慾。作菜的廚師,不喜歡吃自己作的菜,但喜歡看別人把自己作的菜吃光光,這箇中滋味,不只是廚師,可能有很多媽媽們都經驗過,所以瑪莎會在跟心理醫生約診的時間,弄一大堆食物給心理醫生吃,她看著他吃,便有爽快感,但她自己不吃。
可是麗娜現在不肯吃,瑪莎全城第一的手藝,完全無法有助於麗娜的厭食,麗娜越來越瘦,並且在課堂上昏倒。這對以廚藝自負,又有著完美主義的瑪莎來說,可真是挫敗到了極點。
導演顯然意圖嘲謔瑪莎背後所代表的精準、嚴謹、刻板、要求完美的德國文化。不僅心理醫生問瑪莎:「妳從沒有去過義大利嗎?」瑪莎身邊也出現了另一個重量級廚師,義大利人馬里歐。
從瑪莎的老闆的暗示來看,馬里歐跟瑪莎是城裡最有的拼的另一號大廚師,誰優誰劣,難以定論。
但馬里歐個性卻跟瑪莎完全的不一樣。他當然是廚藝精湛,也要求廚藝完美的,但他不會跟瑪莎競爭誰優誰劣,更沒有將這種完美主義,像瑪莎一般植入生活其他面向,而且,他對人細膩、通權達變,他騙瑪莎進食,也騙麗娜進食,他在廚房邊作菜邊載歌載舞,他輕易的奪得了麗娜的心。當瑪莎為了麗娜,邀馬里歐到她的廚房作義大利菜,那可是徹底的繳械,一山容不得二虎、一廚(房)容不得二廚(師),瑪莎為麗娜,放棄了她所有的堅持,當她被馬里歐趕出廚房、當她看到馬里歐把她的廚房毫無章法秩序整潔的,弄得一塌糊塗....她正在治療著她完美主義的「疾病。」
因為,歸根究底,完美主義稱不稱得上是個疾病,關鍵是在是否已把對工作專業的要求,緩慢入侵移植到生活與人際關係上,是否已造成自己的焦慮情緒緊繃、並造成其他人的痛苦。電影取名「Mostly Martha」,那 Mostly,不僅意味瑪莎是主廚,也有瑪莎老是想完美掌握不讓失手的含意。
瑪莎與馬里歐背後所代表的文化衝突,言簡意賅,因為我們去德國、或去義大利,絕對可以感受到這種文化差異。而主廚瑪莎,也讓我們看到很多人不自覺的危機——上班族把職場中的完美主義挪移到生活的一切面向;家庭主婦對家中秩序整潔的要求、對廚事的掌控,潔癖到不給家人自由——而當事者卻渾然不覺。
面對著過當成病的完美主義,要不要試試看逆向操作,徹底攪亂失控一次試試看?■
◎內文提供:心靈小憩http://life.fhl.net/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