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陳韻琳 |
|
吹動大麥的風
|
|
出品:英國 / 2006
發行:海鵬
|
|
|
Ken Loach執導的電影從沒脫離過激進左派,在這大前提下,他的電影大致又分成兩類,一類將焦點置放於社會邊緣人、下層社會勞工階級等,這類電影儘管政治議題仍舊是如影隨形,不過,並不直接處理政治,而是側重描寫這群人的生活、友誼、親情、幻滅與渴望。另一類則直接觸碰到政治。這次金馬影展他的兩部片子,「鷹與男孩」、「吹動大麥的風」,恰好分屬兩種。
Ken Loach的導演風格決不是冷靜客觀的,他熱情如火、執著信念,這成為他的優點,也成為他的缺點。概括而言,Ken Loach處理社會邊緣人、下層社會勞工階級,他主觀、熱情如火的敘事便成為優點,每一個人物被置放的情境、掙扎、抉擇、絕望或希望,是深刻而充滿感力的。可是他的電影一旦直接觸碰政治,他主觀熱情如火的風格便成為一個致命的缺點,在這類電影中,他激進左派的立場總是十分鮮明的躍入敘事中,我幾乎可以感覺主角人物個個都是Ken Loach的代言人,慷慨激昂,然後,他總是無法避免在敘事結束時,暗示的作出黑白是非的正義裁決。
然而,政治往往是離黑白是非的正義有很長一段距離,政治多半是現實務實考量下,一個妥協的過程。
|
|
|
|
|
/ 陳平浩 |
|
|
邁可包威爾(Michael Powell)的異象世界:《偷窺狂》(Peeping Tom)與《我知道我要去哪》(“I Know Where I’m Going.”) |
與希區考克、肯洛區、莎莉波特、德瑞克賈曼、彼德格林那威…等國際知名導演相比,邁可包威爾(Michael Powell)相對而言是一位鮮為人知的英國導演。英國電影近年來給予我們的一般印象,主要還是聚焦在希區考克永遠不褪流行的驚悚片經典、BBC式(製)的珍•奧斯汀(式)古典電視影集、以及倫敦街區一群猜火車開飯的浪人... |
|
|
|
|
|
|
/ 林蕙君 |
|
|
《Film History》女性與無聲電影專題 |
關注早期電影歷史發展的國際電影期刊Film History在2006年第18卷第2期(Volume 18 Issue 2)收錄了一系列2001年在加州大學聖塔克魯斯分校(UCSC)舉辦的「女性與無聲電影」(Women and the Silent Screen)研討會的論文。研討會邀集了各個領域的學者,以歷史、文化的觀點重新檢視女性在無聲電影時代的各種面貌,意圖突破以往女性主義電影研究者只專注於電影文本中女性的再現的侷限。 |
|
|
|
|
|
|
/ 蔡文晟 |
|
|
蝕:《花樣年華》與吳哥窟 |
王家衛的《花樣年華》為何選擇吳哥窟作為結尾,這是個有趣的問題,其中涉及數種詮釋觀點。你當然可以從歷史或政治的崇高角度加以解讀,大書特書王家衛的被殖民情結,畢竟大限剛過不久,而在吳哥尾聲開始前,他甚至刻意加入戴高樂親訪柬埔寨的紀錄片段。這有點像《阿飛正傳》那無懈可擊卻摸不著邊的最後五分鐘,有人硬是一口咬定那是香港的被殖民者身份和九七回歸末世情懷的隱喻。
|
|
|
|
|
|
|
Chris: You know, there's a word for people who think everyone is conspiring against them.
C.W. (Woody Allen): I know, perceptive. |
|
克里斯:你知道嗎?有一個專有名詞在形容那些以為別人都預謀要害他的人。
C. W. (伍迪•艾倫):我知道,觀察敏銳。
|
|
The Curse of the Jade Scorpion 愛情魔咒(2001)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