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毛球貓 |
|
杜式黑幫電影新經典
|
|
出品:香港 / 2006
發行:龍祥電影
|
|
|
杜琪峰一直是我最喜愛的香港導演之一,他的作品從偏商業的「孤男寡女」、「大隻佬」與「瘦身男女」,到較具個人風格的「槍火」、「PTU」與「大事件」,每次都能帶給我新的觀影感受,所以每當有新作時我都會格外注意,當然這次也不例外。所以在加班的週末特別找了時間去看了「放逐」這部作品,而一直到步出戲院後,仍難掩我內心的興奮與激動。
首先不得不提到便是攝影,從「槍火」的緩慢長推鏡,到「大事件」的片頭的驚人一鏡到底,杜琪峰電影中的攝影技巧常讓人印象深刻,而在此片也不例外。 |
|
|
|
/ 黃怡玫 |
|
鄭有傑的華麗冒險—《一年之初》影評
|
|
出品:台灣 / 2006
發行:原子印象
|
|
|
一年之初,是悲傷記憶的總結,亦或是嶄新希望的所在?隨著故事中的導演燒毀原有悲劇結局的電影底片,我們在電影院中觀賞的影片也重新開始:黑幕,秒數倒數,5、4、3、2、1:所有的人們都找到勇氣與希望,所有的故事都有美滿的結局,一年之初,在鄭有傑導演的詮釋中,是在個人抉擇下的希望與未來。這是鄭有傑導演給等待已久的台灣影迷溫情的禮物,前一部短片作品《石碇的夏天》,清新溫暖的愛情故事中,捕捉了當代青年文化的虛無氛圍與細膩的感官知覺,而首部劇情長片《一年之初》大膽地挑戰了五組人物的敘事在同一時空下並行,在跨年的這二十四小中裡交會,擦出希望的火花。 |
|
|
|
|
/ 黃威翔 |
|
|
孤獨的狄帕瑪先生─布萊恩狄帕瑪(Brain de Palma)電影評介 |
在布萊恩狄帕瑪(Brian de Palma)先生成為我白日的夢魘之前,他對我的意義是一張豐富的作品年表:《雙面驚悚》(Femme Fatale,2002)、《魔女嘉莉》(Carrie,1976)、《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Impossible,1996),以及富親和力的那張胖臉,還有一件關於《疤面煞星》(Scarface,1983)甚囂塵上的傳聞:據說最後一場戲導演讓艾爾帕西諾(Al Pacino)吸的是真正的古柯鹼。《黑色大理花懸案》讓我對這人產生更濃厚的興趣,決定多看他的作品。 |
|
|
|
|
|
|
/ 林譽如 |
|
|
Brand-Name Literature: Film Adaptation and Selznick International Pictures' REBECCA (1940) |
Brand-Name Literature: Film Adaptation and Selznick International Pictures' REBECCA (1940) 是Kyle Dawson Edward發表於Cinema Journal (2006年45冊第3期,頁32-58)的一篇分析改編電影的文章。Edward以美國1930s-40s最為成功的製片公司Selznick International Picture(簡稱「SIP」, 1935∼1940)為例,針對其所發行的兩部先後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1939)與《蝴蝶夢》(Rebecca, 1940)作整體製片策略的探討。 |
|
|
|
|
|
|
/ Sophia |
|
|
從策略到執行-廣告如此、紀錄片也如此 |
又一位廣告片導演拍製了他的第一部紀錄片,而且同樣都是黑白影像的紀錄片。一位是彭文淳,作品2003年的「歌舞中國」。另一位是鐘孟宏,作品是目前仍在放映的「醫生」。白影像的美學,在兩位導演的運用下,各有不同層次的意涵。這兩位年紀只差一歲的創作者,在拍了多年的廣告片並享有盛譽之後,竟然不約而同的把攝影機自精算的秒數與商業的企圖中抽離出來,朝向一個有人味的、有生命情感的紀錄片方向轉動! |
|
|
|
|
|
|
Professor Henry Higgins: Women are irrational, that's all there is to that! Their heads are full of cotton, hay, and rags. They're nothing but exasperating, irritating, vacillating, calculating, agitating, maddening and infuriating hags! |
|
亨利•希金斯教授:女人都不理性,沒別的好說的,就是這樣!她們的腦袋裡裝的都是棉花、乾草跟破布。她們個個都是惹人厭煩、讓人生氣,搖擺不定、斤斤計較、蠱惑人心、令你抓狂又教人火冒三丈的女巫婆! |
|
My Fair Lady 窈窕淑女(1964)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