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1704
導演不是上帝,最高境界是「無為而治」
專訪《美國女孩》導演阮鳳儀
《美國女孩》:綿密的家庭小品,虛薄的宏觀命題
文/ 張婉兒;圖/《美國女孩》劇照,傳影互動提供
《美國女孩》不同以往歸鄉片慣常套路的建樹便在於,它對家庭的刻寫既不尖銳,也不世故,並非我們在家庭倫理片中所熟見的暗流湧動、勾心鬥角,而是試圖穿透多面的人物,以瑣細的生活細節,展現每個家庭成員身上那些乍看自私的「不自私」。
《月老》:不談放下,只談新生,九把刀的十年轉變
文/ 蔡曉松;圖/《月老》劇照,傳影互動提供
戀愛很好,但畢竟《月老》的改編發想便不只有戀愛,所以會往下走到恨意與死亡,去帶出作者其他的生命感悟。但是,這仍然提醒我,上一次看到好看的台灣愛情電影可能已經有一段時間,所以當九把刀對半邊故事掌握到有效的嘗試(也包括電影中段的一個反轉),我有點感傷故事接下來要往另外半邊走。
《電影之神》:每一組鏡頭之間都住着神靈
文/ 黃香;圖/《電影之神》劇照,采昌國際多媒體提供
《電影之神》也是山田洋次寫給影迷的情書。他插入諸多重拍場景,那些埋藏的謎語是召喚小津影迷的通關密語,看出來了可以會心一笑,看不出來也不會妨礙觀眾理解劇情,這是通俗的力量。「電影是要用來感受的」,一句台詞完美地凝結《電影之神》通俗劇之奧義。
《偶然與想像》:電影最美好的特質
文/ alfredo;圖/《偶然與想像》劇照,東昊影業提供
這三個故事也可以是電影和觀眾互動關係的寓言。第一段是觀眾渴望佔據銀幕中的魔法。第二段是關於電影的展演與詮釋,我展現的姿態與意圖如何被另一個人理解,又如何在對方表面的形式中發現只有我能看出的美?第三段是觀者的移情、代入、扮演,銀幕內外情感如何傳達與共振?
從電影開啟一條通往未來的通道——訪《幻日手記》導演王君弘
文/ 許耀文;圖/《幻日手記》劇照,王君弘提供
王君弘的創作形式與風格可能較接近「私電影」或是「日記電影」,在台灣的實驗電影中可以看見些許此一流派之作品,在劇情長片中卻是極少數,在商業與敘事掛帥的台灣影壇中,更顯得特立獨行。王君弘透露自己在世新唸書的時候,高重黎老師在課堂上放了河瀨直美的作品,讓他看見另一種電影的樣貌。
2021金馬獎總評:鍾孟宏可以跟金馬獎結婚
文/ 翁煌德;圖/《瀑布》慶功宴,左起:盧律銘、鍾孟宏、賈靜雯、王淨,華映娛樂提供
金馬獎就像是一個大型團康遊戲,充滿不可控。也像是今屆典禮介紹「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一獎時使用的「錢仙梗」,既可能是某種力量硬是推著大家走,也可能是集體潛意識驅動。換一個組合,又會有不同可能。任何宣告這個得獎結果是「撥亂反正」的人,或者批判結果是毀滅台灣電影的論調,都同樣不值得在意。
【女影】視角的激進轉換與酷異式引用/歪讀—專訪《美少年格雷與八卦新聞》導演烏爾麗克・奧汀格(Ulrike Öttinger)
文/ 陳慧穎(女性影展協同策展人);圖/《美少年格雷與八卦新聞》劇照 @Ulrike Öttinger
有鑒於今年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特別選映了烏爾麗克・奧汀格「柏林三部曲」終章《美少年格雷與八卦新聞》(1984),趁此難得機會,女性影展有幸與奧汀格聯繫上,並將訪談稿整理刊登於《放映週報》。短短不到一小時的訪問,如一場異境幻遊,也彷彿跟隨著奧汀格的腳步,走了一趟1980年代的柏林。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競賽徵件中,12/20止
「高雄劇」投資徵件(12/30止)
2021歐洲影展(12/10起,想映電影院線上放映)
2021無限影展線上放映(11/20-12/12)
【府中15】11-12月「無限」線上主題策展
【桃園光影文化館】11-12月「孤寂邊界」主題影展
南方影展「疫情一天」競賽即日起開跑(至政府宣布疫情警戒至二期解除截止)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and Audiovisual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