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30648
政治歷史與藝術生命的創作魂
印尼電影導演嘎林.努戈羅和的經典電影
地下室貧富共生《寄生上流》
文/ 黃香
奉俊昊令人激賞的新穎創見在於描述窮人的氣味,一種久居地下所薰染的嗅覺印記。窮人可以改變服裝談吐偽裝成中產精英,只是他們怎麼也想像不到,竟然會是身上的氣味洩漏了底細。有錢人家的小孩不擅假裝直接說出實情,大人有修養盡力掩飾內心的嫌惡,到頭來,氣味終究變成暴力傷害的導火線。富豪朴社長(李善均飾)對妻子(曹汝貞)所說的一段話直白而精準:「基澤(宋康昊飾)是很稱職的司機,每次他快要踰越本份時都會及時收斂,但是他無法控制身上的味道,那股怪味從前座飄到後座時真讓人難受。」
指針錯亂了的時鐘,張開電影眼的颱風──六◯年代經典修復《颱風》
文/ 陳平浩
近日修復、重新出土的潘壘導演作品《颱風》,應會帶來一場颱風。繼台語片六十週年修復辛奇《危險的青春》與林摶秋《六個嫌疑犯》之現代派電影後;繼二◯一六年TIDF重探《劇場》雜誌前衛性而意外發現的陳耀圻紀錄片《上山》、牟敦芾「成為禽獸導演之前」就令人咋舌稱奇的《跑道終點》與《不敢跟你講》、以及邱剛健實驗短片《疏離》後,潘壘的文藝片《颱風》適時現身,可說是一場滂沱及時雨,補足了「改寫/重寫六◯年代臺灣電影史」的計劃架構。電影學者有得忙了。
台灣為何需要認識印尼電影?談跨國影像藝術的相似語彙與歷史牽絆
文/ 陳沛妤
近年來,臺灣的電影藝術/短片藝術/錄像藝術/當代藝術的主題逐漸以東南亞議題為主流,暫且拋棄政府倡導的新南向政策,純粹以歷史與文化的連結性方向去思考。多數人一方面對此深感好奇並認為可能關係到整個南島語系的遷徙史,另一方面卻因為資訊的匱乏無法更加瞭解當地的影像議題,若非是已經得獎的知名導演或藝術家所製作的影片,或者是經由影展與藝術展覽的方式進入台灣,那麼我們對於東南亞地區的想像或是刻板印象則越來越與真實世界的景況分離。
《九龍不敗》真的有龍——陳果導演談在警匪類型飛出Cult片的冒險精神
文/ 橘貓 圖/華映娛樂提供
做導演的都想要有點創新。當初要拍《九龍不敗》的時候很糾結,想要有個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後來,想到在裡面放一條龍,我開始覺得這部電影可以成立。電影裡的「龍」就是一個人物,有這個人物,故事才能開始發展。這條龍是紀陶想出來的。原本煩惱警匪片拍來拍去都是那樣,怎麼拍?他隨口提,不如把一條龍放進去吧,我當下反應是嚇一跳,這也講得出來(笑)。但我回去想了一晚,把這個怪招消化過一遍,開始相信這條龍的存在。
人、機器人與牯嶺街的小四:鄧兆旻作品《代理人訓練》及《一個紀念碑,紀念釐清的(不)可能性》
文/ 王振愷、謝佳錦
北師美術館「即溶生活 未來記憶的想像」展覽,不管在展覽的宣傳露出,或者社群媒體上的參觀者打卡圖片,我們都能看見一個佈滿透視網格的立體白盒空間,中間置放了一個大紅色沙發椅——這個特別吸睛且具科幻電影感的場景,來自藝術家鄧兆旻的作品《代理人訓練》(Training an Avatar)。影迷圈可能對鄧兆旻這個名字不陌生,在許多影展講座上能知道他是Giloo紀實影音平台的總監,然而這篇文章要回到他身為藝術家的面向上。
台灣影史「第一部藝術電影」《颱風》是怎麼拍成的?
文/ 陳煒智(Edwin W. Chen)
怎麼說《颱風》是台灣電影史上的「第一部藝術電影」?筆者在策劃及執行2014年潘壘導演回憶錄出版時的專題影展,嘗試為這部電影做了這樣的定位。之後爬梳史料,檢閱當年的新聞報導,深覺《颱風》的確是在籌拍期間,就已經有極清晰的美學意識,它是一部不特別以商業賣座為導向,旨在強調作品藝術性的獨特電影。更有甚者,它的攝製背景和籌備期間衍生出來的種種風波,與多年後「台灣新電影」時期,中影的行政長官還有電影創作人所面對的情況,頗為相似。
【桃園光影文化館】2019年7/8月「跟著光影飛翔」主題影展
【光點台北】2019年7月上映電影資訊
金馬經典影展推出義大利電影課 網羅37部珍貴經典(台北7/26-8/15;台中8/15-26)
【府中15】2019年7月主題「光影調色盤」節目資訊
ChenChen甄珍高雄影展(7/13-7/28)
「拍台北」電影劇本徵選,總獎金提升到60萬!全球徵件開跑(7/29止)
2019勞動金像獎影片徵選競賽(9/10止)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