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化的情緒,情緒化的影像——《不過就是世界末日》 | 文/ 魏豫豪 | 追根究底,《不》用了泰半時間展示了血淋淋的徒勞,一次次爭執都像被逼到極限一般,當溝通過程中,雙方所求的已不再是資訊的分享,而是感情的流動時,從口中說出的言語真的有能力承載情感嗎? | | |
|
|
| 【藝文單位行政法人化專題】(四)2018年終將轉制行政法人?──國家電影中心的歷史困局與願景 | 文/ 陳韋臻;共同採訪/洪健倫 | 國家電影中心正在進行「轉制行政法人」的規劃,未來的空間、政策、任務、編組,也都位在改制的當口。由何處來?可能將往何處去?在電影中心成立期滿半世紀以前,是否能真正立穩台灣電影文化保存的基底與出路? | | |
|
|
| 銀幕之外的無形畫筆——專訪電影聲音設計師周震 | 文/ 王念英 | 一直是人們談論電影時容易被忽略的元素。其實,聲音能觸動內在靈魂,甚至能穿越時空,也透現當下現實,如此複雜難解的感知力,更是讓人不禁想一再探問的。《放映週報》特別訪問了聲音設計師周震,請他跟我們聊一聊聲音這個媒材在電影裡的角色。 | | |
|
|
| 《尼羅河女兒》──侯孝賢的台北故事 | 文/ 686(詹正德) | 《尼羅河女兒》既是侯導的台北故事,亦是可與張作驥互補的侯版《醉‧生夢死》,而那樣一個繁華沉淪的巴比倫則幾乎已經永遠消失,再沒有任何修復的可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