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張冠倫 |
|
【影展】《親親亞米娜》:從危機到轉機的正向力
|
|
演員: 出品:美國、西班牙、瑞士/2010
發行:CNEX機不可失主題影展
|
|
|
生命總蘊含著許多令人難以參透的哲理,特別是生與死的一體兩面更是玄妙。生,即死。當你從出生的那一剎那開始,便無可避免地邁向死亡,這是所有生命──不論物種、性別、貧富、階級、信仰──共同擁有的歷程,這麼看來,生與死的距離竟相近得不可思議。話雖如此,又有誰願意相信並接受出生後就得面臨死亡的事實呢?然而,由Barbara Celis所執導的紀錄片《親親亞米娜》裡,主角亞米娜及其家人在短時間內便經歷一場生與死一同譜寫成的人生悲喜劇。 |
|
|
|
|
/ 林亮妏 |
|
|
詹偉雄發夢新北市 「機不可失」的未來想像藍圖 |
紀錄片是一個很可能改變我的人生之他人的人生。──詹偉雄(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
新北市政府與CNEX合作策劃的「機不可失」主題紀錄片影展,特別舉辦一場名人講座,邀請趨勢觀察家詹偉雄,暢談想像全球化中的新北市未來。
綁一頭捲髮馬尾,穿著輕便的詹偉雄,有趣的是,全場他並未著眼推廣「新北市專題」影展,更沒對新北市政府歌功頌德。他反而不改文人本色地,理論推演全球化與新北市的關係,批判台灣政治人物「愛說文化卻沒文化」,更試圖探問:「你與台灣、建國百年的關連為何?」現場Q&A甚至意外引發觀眾、文化局官員回應交鋒的對話火花。 |
|
|
|
|
|
|
/ 楊元鈴 |
|
|
【電影觀點】不曾改變的世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
不論從時代意義的重現與回顧、或是歷史脈絡的壯闊視野,到影像細節的縝密考據扣結互文,獲得第二十八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及原著劇本大獎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不僅是華語電影中的重要代表,也是影史的經典之作。影片取材自轟動一時的真實事件,《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以台灣第一名校的建中學生刺死同齡少女的案件為題材,敘述1961年的台灣,正處於戰後戒嚴的白色恐怖時代,高一補校的學生小四,跟著同學死黨捲入了少年幫派的鬥爭,並認識了小公園幫老大的女友小明,日久生情,幫派之間的地盤之爭日漸嚴重,流亡歸來的老大Honey也被暗算身亡,小四與小明正式成為情侶,但看似清純的小明卻不斷與多人來往,面對多重挫折壓力,小四終於在某天放學後的路上,將小明刺死。 |
|
|
|
|
|
|
/ Gina Wang |
|
|
【對白解析】偷窺的樂趣與危機:《恐怖社區》 |
下週一為萬聖節,這十月底的西洋鬼節為年底一系列歐美年度大節日揭開序幕,本專欄不免俗的,跟著節慶的氛圍搭了便車,本週要介紹的,是帶有驚悚性質的《恐怖社區》。青少年凱爾因不久前與父親出遊釣魚卻遇上車禍,雖自身逃過一劫卻眼睜睜的看著父親斷氣,造成重大的陰影集罪惡感。情緒不穩定的他毆打了西班牙文老師,被判在家拘禁,得帶著電子腳鐐,被24小時監控行蹤,最遠不能踏出前院,否則將驚動警報器。在家拘禁一開始讓凱爾感到如魚得水,只要有電玩、網路與電視,不能出門的日子過得還算悠哉。但當母親強行沒收各種休閒娛樂,凱爾不得不將他的注意力轉到鄰居身上,拿著望遠鏡享受暗中窺視的樂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