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洞察全球化處境下華語電影發展的主流趨勢,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於12月3日至4日,舉辦為期兩天的「2009華語暨東亞電影國際研討會」,邀請Dominique Paini、葉月瑜、Darrell William Davis以及李亦中四位專家學者,針對當代華語電影的主題風格、產製模式,乃至電影史觀提出精闢見解;四位分別援引西方電影理論檢視亞洲電影,抑或力圖建構在地的電影研究概念與市場考察。本期【放映頭條】特別彙整這四場專題演講的精要內容,一饗未能親自與會的廣大讀者,盼能為關懷華語與東亞電影發展趨勢的讀者們帶來些許思想上的啟蒙與刺激。
法國導演丹尼斯德古(Denis Dercourt)同時也是一位音樂家,主修提琴,故音樂構成其作品中頗具份量的元素。前作《琴謎變奏曲》(The Page Turner)以及新作《明天的黎明》(Tomorrow at Dawn)皆以鋼琴師為要角,全片基調冷靜而沈緩,透過配樂製造了一股奇詭的悠慢之感,彷彿尋常無事,但那表面的和平卻又像是虛幻,底層隱隱擾攘的,是騷動不安。《琴謎變奏曲》和《明天的黎明》盡皆深入人類心裡的暗部,講述人的脆弱,這些主人翁似乎都略帶神經質,站在邊上,隨時有傾覆的可能。《明天的黎明》猶如一場時間的幻象、心理的戰場。本片挪用拿破崙時代為局部背景,藉由一齣齣詭譎的扮裝遊戲,重返十八世紀的古老戰役……
/ 洪健倫
【新片上架】革命最樸實的真諦-《切:28歲的革命》、《39歲的離別信》
導演:Steven Soderbergh
演員:Benicio Del Toro
出品:法、西、美 / 2008
發行:天馬行空
人們想看關於切•格瓦拉的電影,可能是出於許多不同的原因:因為他是另人崇拜的浪漫革命英雄;他是許多名人心中的精神導師;因為想一睹這個時尚符號本尊的樣貌;又或者,因為不論如何,在我們年少輕狂、懵懵懂懂時,「切•格瓦拉」這個字加上貝雷帽與絡腮鬍的組合聽起來就很屌。但是,不管切•格瓦拉的名號再怎麼偉大、怎麼不凡,史蒂芬•索德柏(Steven Soderberge)分成上下兩段上映的電影──《切:28歲的革命》(Che: Part One)與《切:39歲的告別信》(Che: Part Two)讓觀眾看到是一個背負著宏大的理想之的凡人之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