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電影與精神分析

2006 Issue, 129

專題:電影與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學說運用到電影研究,最早源起於歐陸,尤其是法國。早在1970年,法國《電影筆記》雜誌編輯群集體分析並出版一篇關於《林肯的少年時代》的精密文本分析文章,後由英國電影雜誌《銀幕》於1972年介紹到英語世界,從此改變電影研究的方向,「陽物」、「閹割」、「匱乏」、「伊底帕斯情結」等成為每篇文章必定使用的詞彙。同時在1970年,鮑德利發表「基本電影機制的意識形態效果」一文,奠定精神分析學說與符號學結合的基礎,並且將之運用到電影研究的可能。
NT$ 50
雜誌試閱

特寫鏡頭


天生風格家:勞勃‧阿特曼 文/高肖梅 003

專題:電影與精神分析


一段平行的歷史 文/陳儒修 006

潘朵拉的兩個盒子 文/蔡榮裕 009

似真非幻的過渡空間:兼論《人間有情天》 文/許欣偉 012

沒有佛洛伊德的街道與島嶼 文/劉永皓 017

《被遺忘的人》 與「超常」的夢魘 文/蕭明達 024

專題:從虛構到行動的路徑:陳界仁的影片作品


影片藝術與歷史極限陳界仁的影片作品 文/林志明 029

試論陳界仁影片作品的空間‧身體 文/王墨林 033

住在被隔音遺址裡的幽靈:論陳界仁的影像檔案與人體 文/孫松榮 037

斷裂,以視線結構作為策略的影像:自陳界仁作品漫憑而出的影像經驗 文/黃建宏 043

打開話匣子


斷裂的歷史,邊緣的憂鬱與基進:訪陳界仁 訪問/黃建宏、整理/林莫 050

規訓的歷程與寓言:訪張元 訪問/林盈志、整理/蔡弦剛 059

電影論述


從巴索里尼談性愛的身體符號學 原作/何內‧謝黑、譯/黃建宏 064

忘懷的技術與愛的世界觀:宮藤官九郎的電影語言 文/黃建宏 069

壓迫的歷史:韓國電影史初探 文/黃建翰 074

軌跡‧潮流


血染的風采:中國新電影的華麗與哀愁 文/鄭秉泓 081

異響‧異像


邊界上的離散女性:試談娜莉妮‧瑪拉尼的錄像作品權《印度之母:苦痛購築中的交易》 文/胡慧如 088

在世界的喧嘩中:《席丹,二十一世紀的肖像》 文/林心如 092

電影評論


香料無國界,咫尺若天涯:《香料共和國》裡的種族衝突與失根之哀愁 文/林郁庭 098

為帝王設計完美儀式 文/郝建 102

從懸疑片格局看《傷城》的同志片本質 文/湯禎兆 105

雙面亞當:談《海巡尖兵》與《一年之初》 文/張愷殷 107

穿越幻象:《老師的恩惠》 文/金健 111

諾亞方舟的現代寓言:《大雨大雨一直下》 文/趙庭輝 114

私人放映室


滾滾《斷背山》的雪球 文/鄭立明 116

記憶:未來的城市:Allegro筆記 文/黃香瑤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