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逆「像」撫摸.聆聽反「響」:發聲體的誕生(2)
2006 Issue, 127
專題:逆「像」撫摸.聆聽反「響」:發聲體的誕生(2)
當代西方電影理論一直不斷地活絡並更新論述影片的方式(由過去的「影片分析」轉向到現今對「形體」的創意構思),亦從未放棄思索電影機制及關於放映活動的種種狀態。經典的例子首推1970年代梅茲的《想像符徵》與鮑德瑞的《電影效應》,以及雷蒙‧貝魯對「催眠」所做的精彩詮釋:沉浸於精神分析式的強力思維,觀眾在電影院的感知經驗極為接近潛意試與夢。
NT$ 50
雜誌試閱
特寫鏡頭
歡迎光臨DVD天堂:關於《親情難捨》、《拼出真愛》與《決戰夜》的二三事 文/鄭秉泓 003
專題:逆「像」撫摸.聆聽反「響」:發聲體的誕生(2) 策劃/孫松榮
當耳朵開始做夢:關於數位杜比與聲音的想像 原作/Vivian Sobchack、譯/蕭明達 010
音效感知:從《咒怨》談起 文/楊琮閔 020
空的完滿與專業化空間:約翰.凱吉寂靜的遺贈 原作/Douglas Kahn、譯/孫松榮 023
黑色教義:維歐拉(非)物質化的聲效感知 文/孫松榮 033
打開話匣子
循環‧移轉‧形變:訪顏博飛 訪問/盧慈穎、龍傑娣、整理/周安曼 039
電影論述
還是電影 原作/顏博飛(Yann Beauvais)、譯/陳永鑫 046
司芬克斯的語言,電影理論的藝術:莫薇/伍倫的《司芬克斯之謎》 文/吳珮慈 053
自主的跨界與流放的視線:論電影與錄像藝術之聯繫 文/黃建宏 058
《巧克力冒險工廠》的資本主義偏執狂倫理 文/梁偉怡 063
軌跡.潮流
從兩家戲院看台灣電影發行產業 文/王晶盈 069
電影評論
從布希到布希亞:談《晚安,祝你好運》 文/何瑞珠 073
蠕行的臟器:漫談柯能堡電影作品的「形變」與「化身」 文/洪凌 076
《鋼琴教師》的音樂、性愛與自殘 文/王長安 081
由純愛熱潮到電車男的變奏 文/湯禎兆 086
當時間有兩端:從四部片讀羅伯.勒帕吉 文/黃香瑤 089
幻境與現實:崔西.莫法特 文/陳明秀 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