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1933年,一個持攝影機的台灣人
2019 Issue, 180
專題:1933年,一個持攝影機的台灣人
本期專題聚焦在活躍於上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上海的台灣作家、影人「劉吶鷗」。許多人對劉吶鷗的印象停留在他身為「新感覺派」作家集團的一員,但其實劉吶鷗也是個愛好電影,並且親自下海翻譯電影理論,甚至拍攝電影的電影人。我們特別邀請到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的王萬睿老師,策劃了此次的專題,希望能讓讀者們有機會認識到這個於1933年便手持攝影機的台灣人。而國家電影中心也將於近期發行了由劉吶鷗拍攝的《持攝影機的男人》,邀請到音樂家林強擔任配樂,若閱畢專題後對劉吶鷗的作品生出興趣,不妨找來一看。
NT$ 220
雜誌試閱
編輯室報告 001
專欄
從遊戲到電影:《返校》的敘事策略、中心思想和現實連結 文/鄭秉泓 004
正午的黑暗:鍾孟宏的《陽光普照》 文/言叔夏 008
當「家」成為一種命運:詹姆士.葛雷的電影 文/黃以曦 012
孰正孰逆?:1956年「禁片」事件初探 文/陳煒智 016
電影人:台灣動作指導的養成之路
楊志龍:動作最迷人的地方,就是永遠充滿想像 文/王維玲 026
洪昰顥:動作設計不是炫技,而是為了幫助推動劇情 文/王維玲 032
資深影人口述記錄
錦鶴:台語片場記的少女時代 文/陳睿穎 038
專題:1933年,一個持攝影機的台灣人 策畫/王萬睿
劉吶鷗:晃遊在影戲迷戀與銀幕書寫之間的台灣影人 文/王萬睿 046
林建享:回到劉吶鷗的時代,提煉那個時代的處境 文/王萬睿 050
由「持攝影機的男人」拍攝的電影 原作/Donna Ong(王茵茵)、譯/謝汝萱 054
從劉吶鷗到穆時英:關於1930年代電影蒙太奇理論的承轉 文/徐禎苓 062
劉吶鷗:民國時期上海的「現代性中道」與全球純電影運動 原作/Donna Ong(王茵茵)、譯/謝汝萱 068
專文
檔案片刻 文/毛雅芬 080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楊德昌電影裡的愛與欲 文/鄧筠 086
重探前衛電影系列之二:法國前衛電影速寫 文/肥內 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