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紀錄片影展與論壇

2014 Issue, 160-161

國際紀錄片影展與論壇

本次秋冬號合刊本的雙專題為「展映與見證」,前者「紀錄片的國際展映」專題邀請了在國內外勤於國際型紀錄片影展跑動的導演、評論人,為讀者介紹了許多在國際上長年專門經營紀錄片此一領域發展的國際型影展,如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IDFA)、雪菲爾國際紀錄片影展(SIDF)、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YIDFF)、柏林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等,此外也邀請了國內幾位的策展人,介紹台灣幾個試圖將其曾經策畫之影展定位為大型的或在華人領域中的紀錄片影展。在這些介紹中,我們皆可以看見國際紀錄片影展對於一部紀錄片之募資、籌拍、攝製乃至於發行等環節的預先思考,也可以看見隨著影片在影展的巡演與討論所得到的不同迴響,重新定義了一部紀錄片如何被真正世界「看到」;另一方面,本刊也輯錄了關於本地的紀錄片國際論壇紀錄,討論紀錄片產業的扶植集期與國際接觸的方式,最後則是列出了2015年全世界重要的幾個國際紀錄片影展的舉行時間表。
NT$ 320
雜誌試閱

編輯室報告 003

影史縱橫


另類展示:紙上談聯邦影業 文/陳瑩潔、魏綉芬 004

聯邦物語 文/林亮妏 017

香港有個荷李活(1958-1978):電影狂人、導演、明星、編劇 文/黃建翰 020

國民爺爺田豐:第51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 文/陳煒智 030

聚散有時:訪馮寶寶談誼母林黛及其他 口述/馮寶寶、專訪/陳煒智、薛惠玲 033

台灣新聞紀錄片舵手:台灣電影製片廠導演楊文淦1997年口述 訪問/李道明 050

專題I:國際紀錄片影展與論壇


整合教育、產業與資金,聚焦世界紀錄片: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IDFA) 文/陳詩珊 060

故事和影像的英國紀錄嘉年華:雪菲爾國際紀錄片影展(SDFA) 文/蘇士允 068

小川紳介與亞洲紀錄片: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YIDFF) 原作/阿部‧馬克‧諾奈斯(Abé Mark Nornes)、翻譯/沈孟潔 071

在全世界議題裡的華人角色:訪CNEX國際華人紀錄片影展策展人賴珍琳 訪問/徐明瀚、整理/胡絢雯 073

客觀性之死:遊牧影展是如何變成紀錄片影展的? 原作/大衛‧弗雷澤(David Frazier)、翻譯/沈孟潔 081

落葉與歸根: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在柏林與嘉義 文/王焜生 085

紀錄片產業與國際接軌的機會與方式:2014新北市紀錄片國際論壇紀錄 主持/吳凡Wu Fan(台灣)、與談人/施悅文(台灣)、吉澤朗 Akira Yoshizawa(日本)、裴基亨Kenny, Kihyung BAE(韓國)、王其霞Ong Hee Yah(新加坡)、Chaitali Mukherjee(印度)、張贊波(中國)、整理/牽猴子整合行銷 089

國際紀錄片影展清單 整理/徐明瀚 108

專題II:人道浩劫的紀錄與見證


專題前言 文/徐明瀚 110

記憶的搏鬥與見證的困頓:克勞德.朗茲曼的《浩劫》(Shoah) 文/王瑜君 111

多層視框之中的廢墟灰燼與塵埃:潘禮德的紀錄片《S21赤柬殺人機器》 文/陳平浩 117

在黑暗時代尋找精神高地:胡傑歷史影像記錄15年 文/張潔平 122

流浪記:徐童「游民三部曲」與《挖眼睛》的離散敘事 文/房慧真 127

詩學演算,或美學的詩性表述:論不可再現性之爭和微電影的政治 文/楊成瀚 131

媒材跨界


人的風景:訪婁燁 訪問、整理/谷浩宇 135

當代華語電影


從讀小說到聽電影:韓寒《後會無期》中引用對白與音樂的域外情懷/空間 文/陳智廷 145

當電影內外互為畫外音:談《黃金時代》與《她認出了風暴》、《蕭紅》創作和史實間的互文性對照 文/吳牧青 147

當代世界電影


長鏡頭與「非人中心主義」:訪是枝裕和 採訪、整理/吳怡芬 153

經典電影


生死無盡,愛戀有時:殺手、硬漢、武士、黑色電影的性別變貌與敘事 文/王冠人 159

台灣電影新視角


反諷,從寫實出發:訪萬仁 訪問/川瀨健一(Kawase Kenichi)、文字整理/陳宛頻 163

書評書介


安靜的沉澱:是枝裕和《宛如走度的速度 我的日常、創作與世界》 文/吳怡芬 171

一則傳奇的拼貼與重返:試析三部關於李香蘭的專著 文/彤雅立 174

眾口爍金,後設敘事與口述歷史的交鋒:評李檣的電影原創劇本《黃金時代》 文/黃儀冠 177

電影期刊室˙專題選介  180

專欄


台灣電影變幻時

藝術紀錄片導演的心靈 文/鄭秉泓 182

筆像攝影機一樣

記2014北京獨立影像展 文/林木材 186

國家電影中心動態


活動回顧 188

活動預告 190

新進館藏:影片、文物與圖書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