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遺跡—影像」的速記者:賈樟柯
2009 Issue, 139
專題:「遺跡—影像」的速記者:賈樟柯
當代創作者對運動音像形式與風格的開發,重新對百年以來電影理論與實踐的結晶——從造形性到「遺跡—影像」的轉變——提出了辯證。上個世紀初,當電影尚處在定位不明的年代中,林賽和佛赫爾率先將運動影像視為一種造型藝術的表現範型,及一座透過視覺韻律的造形交響樂形式來感召觀眾的聖殿。電影以超越日常性的能量特質,化身為理想形象、美感經驗的載體及精神性的共振場域。
NT$ 100
雜誌試閱
特寫鏡頭
灰燼的時間:從《東邪西毒》到《東邪西毒終極版》 文/Anderson 003
專題:「遺跡—影像」的速記者:賈樟柯
「遺跡—影像」的速記者 文/孫松榮 009
血濃於水的抒情鄉愁寫實主義:賈樟柯及其作品 文/張愷殷 012
流動性遺址的當代詩學:論賈樟柯的歷史性影像 文/孫松榮 020
超越現代性的方法:賈樟柯《小武》中的聲音、媒體與擬仿 文/劉淑貞 027
廢墟下的寓言:賈樟柯《三峽好人》呈現的現代化與破碎性 文/吳建樑 033
靜默的潰敗:《二十四城記》 文/金凡迦 040
如何記下石頭說話?:《二十四城記》 的紀實與虛構 文/徐明瀚 044
打開話匣子
走出長廊:訪張作驥 訪問、整理/鄭秉泓 049
電影記事
新褐發的街廓:《大都會》完整版的正名之旅 整理/Anderson 055
電影論述
影像、戰爭機器與反省的視線:《大都會》完整版的正名之旅 文/李政亮 060
電影劇本的敘事功能 文/曾西霸 067
異響‧異像
虛/實之間的影像與身體:論《諾曼》、《春之祭》與《魅影再現》 文/邱誌勇 073
電影評論
意志與知覺匯流的身體極限:《飢餓》 文/孫平 077
人格/皮膚/族裔的多重蝕刻:論大衛‧柯能堡晚近作品的邊緣陽剛 文/洪凌 082
書寫死亡與重生:《 維也納復仇》 文/趙庭輝 087
電影閱讀‧閱讀電影
巴贊談卓別林 文/肥內 093
私人放映室
鑽石的日子:《紐約愛情故事》 文/黃以曦 097